成语拼音:chēng xián shǐ néng
成语解释:称:举;使:用。举用贤能人士,使其发挥所长
成语出处:《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选拔人才
繁体字形:稱賢使能
英文翻译:To be worthy and capable
称:[chēng]1.叫;叫做:自称。他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2.名称:简称。俗称。3.说:称快。称便。连声称好。4.赞扬:称叹。称赏。称许。5.姓。6.测定重量:把这袋米称一称。7.举:称觞祝寿。[chèn]适合;相当:称体。称心。对称。匀称。[chèng]同“秤”。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称贤使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接地气。简单来说,就是让有本事的人做合适的事。比如一家公司要开发新项目,老板如果能把技术最强的工程师调去搞研发,让沟通能力好的同事负责客户对接,这就是“称贤使能”的典型操作。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强调“称贤”呢?直接按资历排职位不行吗?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古代有个皇帝让书法家去管水利工程,结果堤坝没修好,字倒是题了一堆。可见如果岗位和能力不匹配,再好的资源都可能被浪费。反观战国时期的管仲,齐桓公就是看中他治国理政的才能,才敢打破身份偏见重用他,最终成就了齐国霸业。
现代职场中,这种现象更值得关注。我见过不少团队把擅长数据分析的人硬塞去搞创意策划,反而让真正有想法的人困在报表堆里。这种情况下,与其抱怨员工不给力,不如先反思有没有做到“使能”。毕竟让会开飞机的人去开潜艇,再优秀的飞行员也难免翻船。
那么如何判断谁是真正的“贤能”呢?这里有个误区要避开:能力强不等于样样都行。就像足球比赛中,不能因为前锋射门准就让他去守门。个人认为,好的管理者应该像拼图大师,既能看到每块拼板的独特形状,更清楚它们在整体中的最佳位置。比如某互联网公司让技术大牛专注写代码,同时配备懂产品的同事做需求对接,这种组合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有意思的是,“称贤使能”不仅适用于工作场景。朋友聚会时让厨艺最好的负责烧烤,让会活跃气氛的带动聊天节奏,这样的聚会质量肯定更高。这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当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时,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就会像上了润滑油的齿轮,既顺畅又有力。
或许有人觉得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时间慢慢考察每个人的特长。但观察那些常青企业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在人才配置上特别舍得下功夫。就像造房子要打地基,团队的根基就是人尽其才的配置逻辑。与其盲目追求“全能型选手”,不如用心搭建能让不同才能互相补位的协作网络——这或许就是“称贤使能”给当代人最实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