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ùn dé shǐ néng
成语解释: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选拔人才
繁体字形:論惪使能
英文翻译:On the function of virtue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德: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德育。美德。德才兼备。2.心意;志向:同心同德。离心离德。3.恩惠;好处:感恩戴德。4.德国的简称。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论德使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其实说的就是选人用人时既要看品德也要看能力。比如一家公司要提拔主管,领导说:“小王业绩好但经常甩锅,老李虽然技术普通但团队都服他——这次还是让老李试试吧。”你看,这就是在“德”和“能”之间找平衡。
有人可能要问:品德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举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大厂曾高薪聘请技术大牛,结果这人利用系统漏洞谋私利,最后害得公司损失千万。这就像买了个会跑但方向歪的汽车,跑得越快越危险。
再来看学校教育。某重点高中推行“德育积分制”,有个数竞冠军因为辱骂同学被取消保送资格。校长当时说:“解题能力可以培养,做人底线不能妥协。”这种选择短期内看似损失人才,实则维护了更重要的价值观。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有个误区:总把“能”量化成证书和头衔,却把“德”当作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观察一个人如何处理利益冲突,怎么对待弱势群体,这些细节往往比简历上的光环更真实。就像装修房子,水电隐蔽工程的质量,可比墙漆颜色重要多了。
最近遇到件趣事:朋友公司招程序员,两个候选人技术相当,最后录取了那个在面试时主动扶起会议室倒下的扫把的。老板后来解释:“代码可以教,但眼里有活的习惯教不会。”你看,小细节里藏着大品德。
未来的组织管理可能会更注重“德能一体化”培养。就像健身既要练肌肉也要练心肺,企业和学校正在探索将同理心、责任感等软素质纳入考核体系。毕竟,人工智能时代,纯粹的技术能力正在被机器替代,而人类的道德判断反而越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