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jì zhī cái
成语解释: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成语出处:唐 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經濟之才
英文翻译:a great ability to rule the country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说到“经济之才”,很多人会想到“会赚钱”或者“懂理财”。但这个词其实更偏向于“治理国家或管理资源的智慧”。比如《宋史》里夸王安石“素有经济之才”,不是说他多有钱,而是说他能通过改革解决财政问题。
成语怎么用?举个例子:“开源节流”常被用来形容经济之才。比如一家公司面临亏损,老板说:“咱们得开源节流,一边开发新产品,一边砍掉不必要的开支。”这里的“开源”是创造新价值,“节流”是优化资源分配,两者结合才能破局。
有人问:这和普通省钱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系统性思维。比如战国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粮食丰收时低价收购,灾荒时高价卖出。这不仅是囤货居奇,而是通过预判供需变化平衡市场,这才是经济之才的核心——用策略让资源流动起来。
现代人能用上吗?比如“量入为出”这个成语,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根据收入调整消费”。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月薪八千,如果非要贷款买奢侈品包,月底可能要吃土;但若用这笔钱报技能培训班,未来收入可能翻倍。这种取舍本身就是微观层面的经济智慧。
个人观点插播:我观察到很多人把“经济之才”等同于“会算计”,这其实窄化了它的内涵。就像管仲通过盐铁专营让齐国崛起,马云用互联网重塑商业生态,真正的经济之才更像导演——不亲自演每个角色,但能让所有资源在舞台上高效协作。
再举个反例:《红楼梦》里贾府后期“寅吃卯粮”,明明入不敷出还要维持奢华排场,这就是缺乏经济之才的典型。换成现代企业,就像某些公司疯狂烧钱扩张却找不到盈利模式,最终资金链断裂。可见缺乏长远规划的“挥霍式经营”多危险。
最后想说,经济之才不是天生技能。比如“运筹帷幄”这个词,最初用在军事,现在常被借来形容企业战略。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财务知识、分析市场趋势、培养风险意识,逐渐掌握这种能力。关键是把资源看成流动的水,学会挖渠引水,而不是筑坝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