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shì zhī cái
成语解释:经世:治理天下。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成语出处:唐 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經丗之才
英文翻译:a great ability to rule the country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什么是“经世之才”?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既有真才实学,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人。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他既能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又能制定治国策略,妥妥的“经世之才”。但问题来了:这种能力只能用在古代吗?当然不是!
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的CEO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市场盲点,果断调整产品方向,一年内让公司扭亏为盈。这就是现代版的“经世之才”——用技术思维和决策魄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你看,时代在变,但“经世之才”的核心逻辑从未过时: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力。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怎么培养这种能力?”我的观察是,关键不在于学多少理论,而是培养“连接能力”。就像桥梁工程师既要懂力学,也要懂当地地质条件;医生既要懂病理,也要理解患者心理需求。这种跨领域的综合思维,才是当代“经世之才”的标配。
有趣的是,“经世之才”往往自带矛盾性。他们既能宏观规划,又能微观执行;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就像一位乡村振兴干部说的:“既要拿着政策文件跑部门,又要卷起裤腿下田插秧。”这种看似分裂的特质,反而成就了真正的实践智慧。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不必把“经世之才”神化。在社区里协调邻里纠纷的调解员,在学校里创新教学方法的老师,甚至能把家庭琐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主妇,只要能把智慧转化为改善现实的行动,谁说这不是另一种“经世之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