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yuè zhī huò
成语解释: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战祸
繁体字形:胡越之禍
英文翻译:Misfortune of Hu Yue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越:1.跨过(阻碍);跳过:越墙。翻山越岭。2.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围):越级。越权。3.(声音、情感)昂扬:激越。声音清越。4.抢夺:杀人越货。5.“越来越…”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天气越来越热了。6.周朝国名,原来在今浙江东部,后来扩展到江苏、山东。7.指浙江东部。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胡越之祸"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原指胡人(北方游牧民族)和越人(南方沿海族群)因地域差异和文化冲突引发的战乱。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其实更广泛?
举个例子:一家跨国公司的北美团队和东南亚分部因为文化习惯不同,在项目合作中互相指责效率低下,导致项目停滞——这就是典型的"胡越之祸"。表面上看似地域差异引发的矛盾,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沟通机制问题。这时候有人问:差异本身是坏事吗?其实未必,关键看如何处理。
我们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境。比如北方同事觉得南方同事"说话绕弯子",而南方同事认为北方人"太过直接伤感情"。这种因地域文化导致的误解,若不及时疏导,就可能升级为团队矛盾。但有意思的是,很多创新点子恰恰诞生于这样的碰撞中。就像麻辣火锅遇到清甜椰子鸡,看似不搭,调配得当却能产生新美味。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为什么还会有这种隔阂?其实物理距离的缩短不等于心理隔阂的消除。我在工作中发现,越是多元化的团队,越需要建立"翻译机制"——不是字面翻译,而是帮助成员理解彼此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就像给不同操作系统装上兼容补丁,让差异成为资源而非阻碍。
下次遇到类似"胡越之祸"的苗头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试着组织个文化分享会,或者设计些需要协作的小任务。去年我们团队让上海姑娘教北京小伙包汤圆,北京同事带南方伙伴逛胡同,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比开十次协调会都管用。原本的"水土不服",反而变成了团队特色的黏合剂。
说到底,差异本身就像未雕琢的玉石。处理得当,可以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伤人的利器。在这个越来越像"地球村"的时代,学会把"胡越之祸"转化为"胡越之合",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