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i yú zhī huò
成语解释:见“池鱼之殃”。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运变革。地方将有兵戈大乱,不产这光景了。你快择善地而居,免受池鱼之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因牵连而遭到的祸害
繁体字形:池魚之禍
英文翻译:be implicated in trouble
池:1.池塘:游泳池。养鱼池。盐池。2.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花池。乐(yuè)池。3.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池座。4.护城河:城池。5.姓。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说到“池鱼之祸”,可能很多人会先想到字面意思——池塘里的鱼遭了殃。但这个词真正的含义其实更深刻:它比喻的是因为别人的错误或意外,自己无辜受牵连的情况。比如《吕氏春秋》里那个经典故事,城门失火后人们舀池水灭火,结果池水干涸导致鱼群死亡,这种“躺着中枪”的无奈感,放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举个现代例子:老张开车等红灯时,前车司机突然开门捡手机,导致后车连环追尾。虽然老张的车完全没动,但交警调监控时发现他的行车记录仪没插电,最终被认定“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要承担部分责任。这时候他只能苦笑:“我这算不算当代池鱼之祸?”你看,有时候规则本身的漏洞,会让完全无关的人卷入麻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实很多“池鱼之祸”都源于系统性的关联。就像网购平台突然调整退货政策,原本诚信经营的商家因为个别买家的恶意退货,被迫承担额外成本。这种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恰恰说明现代社会的高度连接性,既带来便利也暗藏风险。
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经历。去年小区水管爆裂,物业维修时误关了我家的阀门。直到三天后邻居家恢复供水,我才发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池鱼”。这件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意外牵连时,主动沟通比被动等待更重要——后来我学会在水电表箱上贴显眼标签,并定期检查设备状态。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能否完全避免成为“池鱼”?或许不能,但可以降低概率。比如工作中主动备份关键文件,避免同事操作失误波及自己;签订合同时注明第三方责任条款。这些看似细小的预防措施,就像给生活的池塘加了层过滤网,虽然不能百分百隔绝风险,但至少能让水面少些波澜。
换个角度看,“池鱼之祸”也提醒我们要有全局思维。公司部门间的扯皮、家庭矛盾中的误会升级,往往都源于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影响。下次遇到问题时,不妨多问一句:“我的决定会波及哪些‘池鱼’?”这种思考方式,或许能让很多本要发生的连锁反应消弭于无形。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现代人应对“池鱼之祸”的方式正在进化。有人开发邻里互助APP共享停水停电信息,企业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责任链条。科技带来的不仅是问题,更是解法。就像古时候被殃及的池鱼不会想到,千年后的我们仍在用它们的故事,寻找着更智慧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