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ián zhī zhī láo
成语解释:胼胝: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形容极为辛苦
成语出处:《梁书·贺琛传》:“不惮胼胝之劳,不矢癯瘦之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辛劳
繁体字形:胼胝之勞
英文翻译:The toil of the corpus callosum
胼:1.〔胼胝〕手上脚上因为劳动或运动被摩擦变硬了的皮肤。2.〔胼胝体〕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
胝:见〖胼胝〗。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劳:1.劳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2.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劳驾。劳您走一趟。3.劳苦;疲劳:任劳任怨。积劳成疾。4.功劳:勋劳。汗马之劳。5.慰劳:犒劳。劳军。6.姓。
“胼手胝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常被用来形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如在工地上,工人顶着烈日搬运建材,手掌磨出了老茧,脚底结成了厚皮——这种场景就能用“他们胼手胝足地建设着城市”来描述。这里既点明了劳动强度,又暗含了持续付出的时间维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说‘辛苦工作’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当你说“程序员熬夜加班”时,听众联想到的是电脑前的疲惫;而“农民胼手胝足耕种”会立即让人眼前浮现粗糙的手掌、沾满泥土的裤腿,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更能引发共情。
现代职场中是否适用这个成语呢?我个人认为需要谨慎使用。比如形容设计师反复修改方案,用“绞尽脑汁”比“胼手胝足”更准确——毕竟现代脑力劳动的辛苦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非肉体磨损。但若描述扶贫干部实地考察,跋山涉水走遍每个村落,倒是可以比喻为“胼手胝足的探访”。
有个有趣的观察:这个成语常被误写成“胼胝之劳”。其实“胼胝”特指手脚的老茧,单独使用时更多作为名词。就像我们会说“手上的胼胝见证了岁月”,但完整的成语必须用“胼手胝足”才能准确传达那种手脚并用的劳作状态。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古人选择用身体磨损来比喻辛劳?这或许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质。在机械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力就是最直接的生产力。而今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延续对劳动者身体付出的敬意,这种敬意本身值得被珍视。
下次看到外卖小哥冒雨送餐,与其简单地说“真辛苦”,试着用“他们胼手胝足穿梭在大街小巷”来表达。语言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成语就像时光胶囊,封存着前人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