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liáng zǐ dì
成语解释:旧时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
成语出处:唐 颜师古《叙》:“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钱人家的子弟
繁体字形:膏梁子弟
英文翻译:rich men 's sons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梁:1.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房梁。2.桥:桥梁。3.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鼻梁。山梁。4.朝代名。1.南朝之一(502—557)。萧衍灭南齐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也称萧梁。为陈所灭。2.五代之一(907—923)。朱温灭唐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为后唐所灭。5.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梁。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弟:[dì]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弟弟。兄弟。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弟。堂弟。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弟。师弟。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弟子。徒弟。5.古同“第”,次序。6.古同“第”,但。[tì]古同“悌”,孝悌。[tuí]〔弟靡〕颓唐;柔顺。
“膏粱子弟”这个词儿,听起来像是说一群天天吃香喝辣的小年轻,但背后可藏着更深的社会观察。比如有个朋友吐槽:“我们部门新来的实习生,上班三天两头迟到,工作全靠同事擦屁股,这不就是典型的膏粱子弟吗?”这时候可能有人问:膏粱子弟到底指什么样的人?其实它专指那些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缺乏生活历练的年轻人,就像古代用肥肉细粮(膏粱)养大的孩子,空有资源却难当大任。
记得前年参加校友会,有个创业前辈说过段耐人寻味的话:“现在有些投资人专挑膏粱子弟当合伙人,觉得他们人脉广、启动资金足,结果十个项目九个黄。”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这类人容易失败?关键在“经验断层”:他们可能擅长用钱解决问题,却不懂如何面对真实的市场搏杀,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突然被移栽到沙漠。
不过换个角度看,膏粱子弟现象也在悄然改变。上周在社区活动里遇到个富二代,他主动申请去山区支教两年,皮肤晒得黝黑却笑着说:“以前觉得全世界都该围着我转,现在才明白什么是责任。”这让我想到:环境塑造人,但人也能主动突破环境。就像游戏里的氪金玩家,有人永远停留在新手村炫耀装备,也有人选择关掉充值通道去挑战地狱模式。
有次在咖啡馆听到邻桌母女对话特别有意思。妈妈抱怨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女儿反驳:“您当年不也是膏粱子弟?”老太太乐了:“所以我们这代人吃过苦才知道节省啊!”这段对话揭示了一个循环规律——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打破或延续某些标签。就像手机系统升级,总会有bug,但也在不断更新补丁。
我常想,现代社会对“膏粱子弟”的评判标准正在拓宽。以前可能只看家世背景,现在连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都能培养出这类特质。认识个学霸姑娘,成绩顶尖却不会换灯泡,她说:“我妈总觉得这些事耽误学习时间。”这提醒我们:精神层面的“膏粱”有时比物质更隐蔽,就像给大脑喂精致碳水,短期提神却缺乏真正的营养。
观察这些现象时发现个有趣悖论:越是发达的社会,膏粱子弟反而越容易批量产生。但这未必全是坏事——至少说明物质条件在进步。关键在于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成长动能,就像把满汉全席的食材做成营养均衡的健身餐,既保留美味又强健体魄。或许未来会出现更多“升级版膏粱子弟”,他们既能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又能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