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 yuán zǐ dì
成语解释:见“梨园弟子”。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歌舞艺人
繁体字形:棃園子弟
英文翻译:operatic actors
梨:1.梨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花一般白色。果实是常见水果。品种很多。2.这种植物的果实。3.(Lí)姓。
园:1.(园儿)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花园儿。果园。园艺。2.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公园。动物园。园中游人很多。3.(Yuán)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弟:[dì]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弟弟。兄弟。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弟。堂弟。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弟。师弟。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弟子。徒弟。5.古同“第”,次序。6.古同“第”,但。[tì]古同“悌”,孝悌。[tuí]〔弟靡〕颓唐;柔顺。
“梨园子弟”这个词,现在常被用来形容从事戏曲行业的人,但你知道吗?它最初其实和“梨园”这个具体的地方有关。比如有人会说:“他虽然是个程序员,但聊起京剧来头头是道,简直像个梨园子弟。”这里把原本指戏曲从业者的词套用在其他领域的人身上,反而显得更生动了。
为什么这个词能跳出戏曲圈使用?其实就像“舞台”不再局限于剧院,现代人把职场、网络都看作展现自我的“戏台”。比如直播行业刚兴起时,就有媒体写道:“这些年轻人对着镜头说学逗唱,俨然成了新时代的梨园子弟。”这种比喻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赋予了时代特征。
有次在茶楼遇见位老票友,他指着台上年轻演员感慨:“现在真正的梨园子弟越来越少咯,倒是短视频里翻跟头的小伙子们,个个身段比咱们当年还利索。”这话听着像抱怨,细品却藏着欣慰——传统技艺以新形式活着,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曾见过戏曲学校的晨功场景:天没亮就压腿吊嗓子的孩子们,羽绒服里套着练功服,手机支架支在把杆旁录视频。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特别有意思,他们既是严格意义上的梨园子弟,又是熟练运用社交媒体的Z世代,这种双重身份恰恰让古老艺术有了新生命力。
有人担心这个成语会被滥用,我倒觉得不必焦虑。语言本就是流动的,就像“梨园”从唐玄宗时期的皇家园林,变成今天象征传统文化的符号。重要的是内核不变——无论是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还是对待技艺的敬畏心,这才是“梨园子弟”这个词最珍贵的部分。
下次听到有人说“我们实验室那几个搞仿生机器人研发的,天天泡在工作室,跟梨园子弟练功似的”,千万别觉得违和。或许再过二十年,当孩子们问起“梨园子弟”什么意思,我们会这样解释:那是一群对某件事足够专注,愿意把生命当剧本细细打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