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é yòng ài mín
成语解释: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成语出处:《论语 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繁体字形:節用愛民
英文翻译:Save money and love the people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用:1.使用:用力。用兵。公用。大材小用。2.费用:用项。家用。3.用处:功用。多少总会有点用。4.需要(多用于否定式):天还很亮,不用开灯。东西都准备好了,您不用操心了。5.吃、喝(含恭敬意):用饭。请用茶。6.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等:用笔写字。用老眼光看人。7.因此;因8.(多用于书信):用特函达。9.姓。
爱:1.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祖国。爱人民。他爱上了一个姑娘。2.喜欢:爱游泳。爱劳动。爱看电影。3.爱惜;爱护:爱公物。爱集体荣誉。4.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爱哭。铁爱生锈。5.姓。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节用爱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节省用度,爱护百姓”。但放到今天,它的意义还能适用吗?举个例子:某地政府削减了办公楼装修预算,把省下的钱投入社区养老院建设,老人们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这是否能算现代版的“节用爱民”?
有人可能会问:节省开支和爱护百姓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关键在于资源分配的逻辑。就像一家之主精打细算过日子,省下钱给孩子买书本,既保证了生活质量,又为未来投资。某公司CEO主动降低个人年薪,将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培训,这种“舍小利换大义”的选择,正是成语精神的生动体现。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某贫困县新上任的书记取消了原定的形象工程,转而修建了二十个村级卫生站。村民看病不再需要翻山越岭,这就是“节用”与“爱民”的完美结合。反过来看,某些地方举债修建的豪华文化广场,建成后却因维护费太高常年闭锁,这恰好构成了反面教材。
现代人或许觉得“爱民”只是政府的责任,其实不然。普通家庭每月省下200元水电费,既能减轻生活压力,又能为环保作贡献;企业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能耗,既节约成本又减少污染——这些日常选择都在诠释“节用爱民”的当代价值。毕竟,对资源的珍视本质上就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负责。
当我们在超市选择节能灯泡时,在办公室双面打印文件时,本质上都在参与这个古老智慧的现实转化。有位社区志愿者说得实在:“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变成帮助他人的力量。”这种朴素的认知,或许比任何理论阐释都更贴近“节用爱民”的真谛。
观察近年来的社会趋势会发现,共享经济、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客观上也在推动“节用”理念的普及。年轻人把闲置物品挂上闲鱼,既减少了浪费,又让需要的人得到实惠。这种自发形成的资源循环模式,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爱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