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ā
  • jiē
  • liǔ
  • xi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ā jiē liǔ xiàng

成语解释:花、柳:旧指娼妓。旧指游乐的地方。也指妓院。

成语出处:唐 吕岩《敲义歌》:“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指妓院

繁体字形:蘤街桺巷

英文翻译:red-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的意思

花:1.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一朵花儿。2.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木。花盆儿。花儿匠。种花儿。3.(花儿)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花儿。火花。雪花儿。4.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许多火花,供人观赏:花炮。礼花。放花。5.花纹:白地蓝花儿。这被面花儿太密。6.颜色或种类错杂的:花白。花猫。花花绿绿。7.(眼睛)模糊迷乱:眼花。昏花。8.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袖子都磨花了。9.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花招儿。花账。花言巧语。10.姓。11.用;耗费:花费。花钱。花时间。该花的花,该省的省。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柳:1.落叶乔木或灌木。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杞柳等。叶狭长,种子有毛。枝条柔韧,可供编织。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巷:[xiàng]1.较窄的街道:深巷。陋巷。一条小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2.(Xiàng)姓。[hàng]巷道。

成语评论

花街柳巷”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古代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比如有人写小说时可能会用:“书中主角误入花街柳巷,目睹了繁华背后的世态炎凉。”这里的“花街柳巷”并非字面意义的街道,而是代指古代风月场所,用来烘托人物命运的转折。

核心问题:这个成语只能描述古代场景吗?不完全对。现代人用它时,往往带点调侃或隐喻。比如朋友开玩笑说:“你天天加班到半夜,公司都快成你的花街柳巷了!”这里显然不是指真实场所,而是形容被工作“困住”的无奈状态。

有个有趣的例子来自老舍的《四世同堂》:“那条街从前是花街柳巷,如今却开满了书店。”短短一句话,既点出历史变迁,又暗含对文化更替的观察。成语的灵活性能让文字更有层次感。

个人观点:语言是流动的。如今“花街柳巷”的使用场景其实在收缩,毕竟现代社会对类似场所的表述更直白。但它的存在提醒我们: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历史的镜子。当我们在文章里用它时,不妨想想背后的文化重量——用好了是点睛之笔,用不好可能变成掉书袋。

下次看到“花街柳巷”,不妨尝试换个角度理解。比如描写旧城改造的报道里,可能会说:“曾经的花街柳巷已变成文创园区,霓虹灯牌换成了艺术涂鸦。”这种新旧对比的张力,或许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有人担心这类成语是否过时?我倒觉得关键在于使用场景。就像旗袍能穿出复古时尚感,老词新用也能让文字更有嚼头。重要的是理解其本质:它从来不只是地理位置的描述,而是带着时代印记的社会符号。

花街柳巷的造句

  1. 造句 那种花街柳巷之地,我们千万不要靠近。
  2. 造句 所有花街柳巷的名媛都到场了,有几个贵妇人在偷偷打量她们。这一次她们又可以借着参加拍卖的名义,仔细瞧瞧那些她们从来没有机会与之共同相处的女人,也许她们私下还在暗暗羡慕这些女人自由放荡的享乐生活呢。
  3. 造句 所有花街柳巷的名媛都到场了,有几个贵妇人在偷偷打量她们.
  4. 造句 有些被诱骗然后卖到花街柳巷.
  5. 造句 除了花街柳巷,尚有急管繁弦,由纱窗门隙透出外,一般人都已进入了梦乡。
  6. 造句 而付景年和猥琐老头穿梭在各个花街柳巷当中,对往自己身边走过的姑娘们品头论足。
  7. 造句 好了好了,何公子还是个少年呢,你们可别扯那些花街柳巷之事,都给我藏在肚子里头!
  8. 造句 花街柳巷不想勾搭男人的姐妹,也只有花街南段那些低档娼寮窑子里的窑姐们,才不想男人。
  9. 造句 那西门庆在清河,花街柳巷,三瓦两舍,哪里不窜到?搂着粉头吃得醉了,便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却不道天地尚有阴阳,男女自然配合。
  10. 造句 呸!真是太没志气了,花街柳巷里的庸脂俗粉怎么能瞧得上?哪能这么自甘堕落,最起码也得是行首(花魁)级的红颜祸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