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ǔ bù liáo shēng
成语解释: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十分艰难生存
繁体字形:苦不聊生
英文翻译:Hard life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聊:1.姑且:聊以自慰。聊备一格。2.略微:聊表寸心。3.姓。4.依赖;凭借:聊赖。民不聊生。5.闲谈:闲聊。聊天儿。有空儿咱们聊聊。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苦不聊生”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困苦到无法维持生活”,但具体怎么用它来描述现实场景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遭遇连年旱灾时,农民颗粒无收,官府却加重赋税,百姓啃树皮、卖儿女的景象,就能用“苦不聊生”来形容。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不用其他方式自救?其实根本问题在于社会系统的崩溃——当整个环境失去生存资源,个人的挣扎往往杯水车薪。
现代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某个偏远山村因泥石流冲毁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守着成熟的果子运不出去,眼看心血烂在地里。这种孤立无援的困境,用“苦不聊生”同样贴切。但这里有个新变化:当今社会多了科技和通讯手段,为什么仍然存在这种困境?答案可能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技术手段的覆盖需要时间,而灾难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我发现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重要启示:生存困境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就像疫情期间某些小餐馆,既要面对客流量暴跌,又要支付高昂房租,还要应对食材供应链断裂,这种多重压力叠加的状态,才真正称得上“苦不聊生”。这时候如果问“为什么他们不转型做外卖”,可能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转型需要资金、技术和市场认知,而这些正是困境中缺乏的资源。
有人会疑惑:用这么沉重的成语会不会显得消极?我倒觉得恰当地使用反而能唤醒同理心。去年河南水灾时,看到报道里泡水的汽车像玩具般漂浮,商铺老板站在齐腰深的水中苦笑,这种画面配上“苦不聊生”的形容,立刻让人理解到灾难的破坏力。关键不在于回避苦难,而在于呈现困境的同时,也展现人们互助送物资、志愿者连夜抢修电路的真实温暖。
最后想分享个观察:这个成语在当代更适合用来描述结构性困境,而非个人境遇。比如年轻人常自嘲“加班加到苦不聊生”,其实更多是夸张表达。真正的苦不聊生,应该是像某些传统行业工人面临机器替代、技能过时的双重夹击,这种时代浪潮下的群体性生存危机。当我们谈论这些话题时,或许更需要思考:在不可逆的变化中,如何帮助人们搭建过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