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bù liáo shēng
成语解释: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社会腐败
繁体字形:人不聊生
英文翻译:the people are destitute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聊:1.姑且:聊以自慰。聊备一格。2.略微:聊表寸心。3.姓。4.依赖;凭借:聊赖。民不聊生。5.闲谈:闲聊。聊天儿。有空儿咱们聊聊。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人不聊生”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它更像是对成语“民不聊生”的误传或变体。这个成语原本形容老百姓生活极度困苦,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比如《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百姓罢敝,民不聊生”,说的就是连年战乱下,普通人连吃饱饭都成了奢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代社会更容易出现“民不聊生”的情况?核心在于资源分配与权力结构。当统治者横征暴敛,或遭遇天灾人祸时,原本脆弱的小农经济体系就像被抽掉基石的积木塔,瞬间崩塌。就像明朝末年陕西大旱,官府仍在催缴赋税,导致“易子而食”的惨剧,这就是典型的系统性失衡。
放到现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象其实发生了形态转变。比如某个地区突然爆发经济危机,大量企业倒闭,工人连续半年拿不到工资,菜价却天天上涨。这时候就会出现“超市货架半空,医院挤满因压力生病的居民”的场景。不过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就像安全气囊,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冲击。
我个人观察发现,预防“民不聊生”的关键在于建立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就像森林里的啄木鸟,要在树干生虫初期就及时处理。比如通过大数据监测物价波动、就业率变化,比等到有人饿肚子再行动要有效得多。这既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决策者把普通人的生存质量真正放在心上。
值得注意的是,“不聊生”的状态往往不是突然降临的。它像慢慢升温的温水,等青蛙(百姓)察觉危险时可能为时已晚。因此保持社会信息透明尤为重要,当菜场大妈都在讨论“最近工作不好找”时,或许就是该启动应急机制的信号了。毕竟,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才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面对这类成语带给我们的警示,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它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面向未来的镜子。当我们谈论“不聊生”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构建更有韧性的社会网络。就像给社区装上更多承重墙,当某部分受损时,其他结构仍能支撑人们继续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