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ǔ kǒu yú shēng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成语出处: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逃脱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
繁体字形:虎口余生
英文翻译:escape very narrowly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馀”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从老虎嘴里活下来”,但实际用来形容经历过巨大危险后侥幸存活的情况。比如有人差点被车撞却及时躲开,朋友可能会感慨:“你这可是虎口余生啊!”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传递劫后余生的感觉?老虎在传统文化中是力量的象征,用“虎口”作比喻,立刻让人联想到生死一线的压迫感。而“余生”二字既点出危险程度,又暗含庆幸的情绪。这种画面感让成语自带戏剧张力,比直白的“差点没命”更有感染力。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小王负责的项目因突发政策变动濒临流产,他连续三天修改方案,终于在最后时刻通过审批。同事拍着他肩膀说:“这次真是虎口余生,得请客庆祝下!”这里用成语有什么好处?既肯定了危机严重性,又烘托出团队共渡难关的凝聚力,比单纯说“解决了问题”更有温度。
我发现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着点幽默自嘲。比如朋友爬山时滑下陡坡,抓住树根爬上来后笑嘻嘻说:“刚上演了现实版虎口余生。”这种用法合理吗?其实语言本就在演变,用轻松的方式化解后怕,反而体现了直面危险的豁达心态。
历史上真实的“虎口余生”事件更震撼。明代《醒世恒言》记载过商人被山贼掳走后装死逃脱的故事,书里评价他“虎口得脱,实乃天幸”。古今语境差异在哪?古人强调“天意眷顾”,现代人更倾向归因于个人应变能力,这种认知变迁恰恰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进步。
生活中真正的“虎口”或许不多,但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情境:重要考试前的突发疾病、手术台前的风险告知、创业途中的资金断裂……用“虎口余生”来形容这些时刻,既承认了现实的残酷性,又为后续的转机预留了希望空间。这种语言智慧,或许正是成语历经千年仍被使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