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shàn ruò jīng
成语解释:善:善良,美好;惊:震动。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忠果正直,心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好人好事的作用
繁体字形:見善若驚
英文翻译:To see good is to be surprised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善:1.善良;慈善(跟“恶”相对):善举。善事。心怀不善。2.善行;善事(跟“恶”相对):行善。劝善规过。3.良好:善策。善本。4.友好;和好:友善。相善。亲善。5.熟悉:面善。6.办好;弄好:善后。善始善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擅长;长于:善战。多谋善断。8.好好地:善自保重。善为说辞。9.容易;易于:善变。善忘。10.姓。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见善若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原意是说看到善良的行为或品质时,内心感到惊喜和敬佩,甚至想要立刻效仿。比如,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自己突然觉得“原来善意可以这么自然”,这就是一种“见善若惊”的反应。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善良的行为会让人感到‘惊’呢?”其实这里的“惊”不是惊吓,而是一种被触动的震撼感。就像第一次看到有人默默清理公园垃圾,你可能会想:“原来真的有人愿意不求回报地做好事!”这种冲击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甚至激发改变的决心。
记得去年社区组织义务植树,刚开始只有几位阿姨参加。但她们每天准时出现的画面,渐渐感染了更多人。第二周队伍壮大到二十多人时,组织者说:“这就是见善若惊的力量——善意会像滚雪球一样扩散。”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当人们目睹善行时,不仅会感到钦佩,更可能成为善意的传播者。
或许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讲究效率,这种‘一惊一乍’的心态还有必要吗?”我倒觉得正因节奏太快,我们才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知力。上周在便利店,收银员多找了零钱,前面的大哥主动退还。这个举动让整个队伍的氛围都变得温暖起来,后面几位顾客付款时说话都轻柔了几分。
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有位同事总是不声不响帮新人整理资料,起初大家觉得她“太老实容易吃亏”。但半年后,整个部门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工作效率反而提升30%。这让我想到:见善若惊的本质,其实是保持对美好的开放态度——当我们愿意为别人的善举鼓掌时,善意就会成为集体共识。
最后想说的是,见善若惊不该只是瞬间感动。就像看到晨曦时会自然微笑,遇到善行时,我们不妨让这份触动转化为具体行动。毕竟,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让他人“惊喜”的善良源头,而这正是社会正向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