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shī
  • zhī
  • q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成语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繁体字形:見物不取,失之千裏

英文翻译:If you don't take what you see, you will lose thousands of miles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成语评论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人留下的警示。它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张百元钞票,心想“反正不是我的,别惹麻烦”,结果转身离开后才发现,那张钱其实是自己不小心掉的。这时候再回去找,早已不见踪影。这种“犹豫一秒,后悔一年”的场景,是不是完美诠释了成语的含义?

为什么说“见物不取”会导致“失之千里”?关键在于机会的时效性。就像网购限时优惠,明明看中一件衣服,却想着“再等等看”,结果第二天恢复原价。这种看似微小的迟疑,可能让你错失更大的可能性。有个朋友曾拒绝参与创业项目,觉得风险太大,结果三年后那家公司上市,他只能感叹“当初要是抓住机会……”

换个职场场景更容易理解:公司内部竞聘时,有个同事担心资历不够没报名,结果后来发现入选者的条件还不如他。这时候才明白,“见物”不仅要“见”,更要“取”——能力需要主动证明,机会需要主动争取。这让我想到职场中的“冒名顶替综合征”: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准备不足,却忘了成长本身就是在行动中完成的。

现代社会里这个成语还适用吗?互联网时代看似机会更多,其实竞争也更激烈。刷短视频时看到某个知识博主在分享干货,想着“先收藏以后看”,结果收藏夹堆满却从未打开。这时候,“失之千里”可能体现在半年后的岗位竞聘中,竞争对手恰好掌握了这些技能。有个有趣的观察:当代人更容易陷入“信息松鼠病”——不断囤积机会却从不消化。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今天可以延伸理解为“行动力溢价”。在变化加速的时代,快速试错的成本往往低于观望等待的代价。就像投资领域那句老话:“错过列车的痛苦远大于上错车”。当然,这不等同于盲目冒进,而是强调在合理判断后,要有把握时机的勇气。

最后想说,成语里“千里”的遥远距离,可能就藏在日常的每个微小决定里。下次遇到心动的工作机会、想学的技能或想建立的关系时,不妨提醒自己:与其纠结“万一失败”,不如想想“万一错过”。毕竟,人生没有撤回键,但每个主动伸手的动作,都可能开启意想不到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