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隋书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繁体字形:失之千裏,差若毫釐
英文翻译:A thousand miles away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差:[chā]1.义同“差”(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见〖参差〗(cēncī)。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厘:1.(某些计量单位的)百分之一:厘米。厘升。2.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毫等于1厘,10厘等于1分。b)质量或重量,10毫等于1厘,10厘等于1分。c)地积,10厘等于1分。3.利率,年利率1厘是每年百分之一,月利率1厘是每月千分之一。4.整理;治理:厘定。“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用手机导航时输入地址错了一个字,结果被指引到完全陌生的街区;或者考试时把小数点标错一位,导致整道题答案偏离正确值。这些场景都在诠释一个道理:“失之千里,差若毫厘”。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更直观:某快递公司分拣员将"朝阳区"误读成"朝阳路",导致3000件包裹需要跨省转运,额外产生数万元运输成本。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看似微小的错误会引发严重后果?答案在于系统运作的精密性——现代物流每个环节都像齿轮般紧密咬合,初始的微小偏差会在流程中被层层放大。
在建筑领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2018年某地标建筑的钢结构安装时,工程师发现立柱垂直度存在0.5度的角度偏差。这个肉眼几乎不可见的误差若不及时修正,随着建筑高度增加,顶端偏移量将达到惊人的1.2米。这让我联想到烘焙时的温度控制:烤箱温差仅5摄氏度,就可能让蓬松的戚风蛋糕变成硬实的面饼。
作为经常与数据打交道的人,我深切体会到精准度的价值。去年团队在做市场预测模型时,有个同事将样本量"10000"误输为"1000",这个键盘上的无心之失,差点让我们对行业趋势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这提醒我们:建立双重校验机制,就像给重要操作装上"防护栏",能有效拦截那些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细微失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非要我们变得战战兢兢,而是强调对初始环节的重视。就像航天发射前的"倒计时检查",每个参数都要经过多轮核对。培养这样的思维习惯,或许下次当你要按下"确认"键时,会不自觉地再扫视一遍关键信息——这种下意识的复查动作,往往就是避免千里之失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