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八:“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张协状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买本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繁体字形:見之不取,思之千裏
英文翻译:To see without taking, to think for thousands of miles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这句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明明有机会抓住某样东西却犹豫不决,事后可能会后悔莫及。比如,你在书店看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想着“下次再买”,结果再去时发现已经售罄,这时候内心的懊恼,就是成语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错过机会”有什么区别?其实,这句成语更强调“主动忽视眼前的事物”。比如职场中,同事提出一个合作项目,你因为怕麻烦而推脱,结果项目成功后,你只能看着别人升职加薪。这种“明明触手可及却选择放弃”的遗憾,才是成语的核心。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朋友邀请你参加行业交流会,你因为“懒得出门”而拒绝,结果会上有人分享了关键资源,你只能通过朋友圈干瞪眼。这时候是否觉得,“思之千里”的“千里”不仅指距离,更像心理上的隔阂?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我的经验是培养“当下行动力”。去年我在二手市场看中一把复古椅子,虽然价格略高,但果断买下。现在它成了我家最受欢迎的家具,而当时若犹豫,可能再也遇不到同样品相的。这让我意识到,有些选择需要带点“冲动”,毕竟完美时机往往转瞬即逝。
有人担心:万一冲动做错决定怎么办?其实成语不是鼓励盲目行动,而是提醒我们学会评估“机会成本”。比如看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与其纠结“自己是否百分百符合要求”,不如先投简历试试。毕竟投递的代价只是一小时,而错过的代价可能是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个成语反而更有现实意义。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选择,但真正的好机会往往藏在细节里。就像上周我差点取消的咖啡店偶遇,结果意外结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伙人。那些看似平常的“当下”,或许正藏着改变未来的钥匙。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这句成语:它不是在批判错失,而是在歌颂行动的勇气。就像春天播种时,农人不会等到所有天气条件完美才下地。生活中的很多收获,恰恰始于“看见即行动”的那份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