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wù bù jiàn rén
成语解释: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見物不見人
英文翻译:See things but not people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见物不见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只看见东西,看不见人”,用来形容人过于关注表面现象或物质结果,而忽略了背后人的因素。比如有人买了最新款的手机,却完全没注意到朋友精心准备的生日祝福——这算不算一种“见物不见人”呢?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公司为了提升效率,强制要求员工每天提交十份报表。管理层盯着表格上的数字沾沾自喜,却没发现团队已经连续加班三个月,士气跌到谷底。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陷入怎样的思维误区?其实就像盯着手机屏幕却忘记抬头看路,过度关注数据指标反而会模糊问题的本质。
教育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家长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盯着考试排名不放,却很少问孩子“最近有什么新兴趣”。有个初中生偷偷告诉我,他宁愿用满分的数学卷子换半小时和父母聊漫画的时间。这种“见分不见人”的状态,是不是也属于成语的延伸解读?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放大了这种现象。就像外卖平台只计算配送时效,却忽略骑手的安全;短视频平台追逐用户停留时长,却漠视内容质量对人的影响。不过最近有企业开始尝试改变,比如某电商把客服人员的情绪健康纳入KPI考核,这就是从“见物”转向“见人”的积极信号。
再想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收到礼物时,是更关注包装盒的精美程度,还是送礼人的心意?遇到服务行业的工作失误,是急着投诉索赔,还是先理解对方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选择背后,藏着我们对“人”与“物”的价值排序。
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平衡点。就像种植花草,既要关注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这些“物”的指标,也要理解每株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个“人”的因素。当我们在工作中制定制度、在生活中做决定时,如果能多问一句“这样做会影响哪些具体的人”,很多矛盾其实早有化解之道。
技术的进步不该成为忽视人性的借口。最近看到有医院在AI诊断系统里加入医患沟通培训模块,既保持科技的高效,又保留人性温度。这种实践提醒我们:任何领域的创新,最终都要回归到服务具体的人。毕竟,世界是由无数个“人”的故事组成的,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