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ī
  • zhī
  • háo
  • chà
  • zhī
  • q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à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大戴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繁体字形:失之毫釐,差之千裏

英文翻译:A thousand miles away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意思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厘:1.(某些计量单位的)百分之一:厘米。厘升。2.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毫等于1厘,10厘等于1分。b)质量或重量,10毫等于1厘,10厘等于1分。c)地积,10厘等于1分。3.利率,年利率1厘是每年百分之一,月利率1厘是每月千分之一。4.整理;治理:厘定。“釐”

差:[chā]1.义同“”(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cī]见〖参差〗(cēncī)。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成语评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生活中就很好理解了。比如小明用手机导航去新开的商场,结果把“朝阳路”输成了“朝洋路”,地图直接把他导到了5公里外的郊区工地。你看,多打一个点、少写一横,结果完全跑偏,这就是典型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有人会问:为什么小错误会引发大问题?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初始的微小偏差会在后续环节被层层放大。比如考试填答题卡,如果漏涂一道题,可能导致后面全部答案错位,最终分数可能比实际水平低几十分。

我自己就有过深刻教训。去年做甜点时把“3克盐”看成了“30克”,结果烤出来的蛋糕咸得没法入口。这让我意识到,细节把控能力其实是一种“隐形竞争力”——无论是做实验、签合同,还是处理数据,精准度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现代生活中有哪些隐藏的“毫厘之差”?看看这些例子:工程师计算桥梁承重时少算一个小数点,可能导致坍塌事故;医生开药时把“0.1mg”写成“1mg”,患者可能药物中毒;马拉松选手起跑时抢跑0.01秒,直接取消比赛资格。

有趣的是,这种效应也有积极应用。GPS定位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就能让自动驾驶更安全;核酸检测多增加一个对照样本,就能大幅降低误诊概率。可见,把细节做到极致,往往能打开新局面。

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恰恰是那1%的精细度。就像两条从同一点出发的射线,0.5度的角度差异,在100公里外就会相距872米。培养对细节的敬畏心,或许就是我们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铠甲。

下次当你准备说“差不多得了”时,不妨想想航天器的零件公差标准是0.001毫米级别,或者钟表师傅装配齿轮时的专注神情。这个世界既奖励宏观视野,也犒赏微观精度,关键是要找到属于你的那个“毫厘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