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yú zhī zhì
成语解释: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亶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非分之想
繁体字形:覬覦之志
英文翻译:Coveted ambition
觊:希望;希图。
觎:见〔觊觎〕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觊觎之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形容一个人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不正当的贪念或野心。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总是盯着领导的职位,开会时拼命表现自己,私底下还拉拢其他同事,大家私下议论:“他这觊觎之志也太明显了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野心”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觊觎”二字带有负面色彩,暗示这种想法超出了合理范围。比如邻居家小孩总想霸占别人的玩具,家长教育他:“喜欢可以借来玩,但不能有觊觎之志”。这说明这个词更多用来批评那些越界的企图心。
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明掌握实权却始终不敢称帝。《三国演义》里写道:“虽无帝王之名,早有觊觎之实”。这里的“觊觎”精准刻画出他既想夺权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心态,比直接说“野心”更有画面感。
现实中如何判断是否算觊觎之志?我的观点是:当一个人的渴望开始伤害他人利益,或者违背社会规则时,就跨过了合理野心的边界。比如有人看见朋友炒股赚钱,不是学习经验而是挪用公款跟投,这就从正当追求变成了危险企图。
有趣的是,现代职场中的“觊觎之志”往往披着积极进取的外衣。记得前司有位项目经理,表面勤恳工作,实际把团队成果全算在自己头上。年终考评时总监当众敲打:“公司鼓励良性竞争,但绝不纵容暗藏觊觎之心的行为”。这番话既维护了公平,又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最后想说的是,合理的目标追求值得鼓励,关键要守住底线。就像登山者向往峰顶无可厚非,但若为登顶破坏环境或伤害队友,那就背离了初心。把握好这个度,每个人都能在追求与道德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