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lǐ zhī zhì
成语解释: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志向
繁体字形:千裏之志
英文翻译:far-reaching ambition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千里之志”这个词,乍一听好像离生活很远,但仔细一想,它可能正藏在我们的日常选择里。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决定去偏远山区支教,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里的孩子需要人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看,这不就是“千里之志”的鲜活例子吗?虽然眼前只有简陋的教室,但他心里装着孩子们未来十年的成长蓝图。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需要这种“千里之志”吗?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盯着脚下,一个望着远方。去年我遇到个开早餐铺的大姐,她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和面,却把儿子送去学人工智能。她说:“我这辈子就围着灶台转了,但孩子得去看看更大的天地。”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是“千里之志”最接地气的诠释——既脚踏实地谋生,又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当代年轻人常陷入“躺平”和“内卷”的拉扯,这时候“千里之志”就像指南针。有个程序员朋友的故事很有意思:他白天写代码,晚上自学心理学,同事都笑他不务正业。五年后行业寒冬,他却转型成了用户体验专家。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千里之志未必是直线冲刺,更像带着罗盘走山路,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感。
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坚持“千里之志”确实需要定力。最近有个00后创业者的采访让我触动很深,她说:“别人都在追流量风口,我偏要做需要十年才能成熟的环保材料。”这种选择背后,是把人生当作百年老店来经营的智慧。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长三厘米,但第五年就会疯狂拔高——关键是你是否熬得过那看似停滞的积累期。
说到底,“千里之志”不是非得改变世界,而是让每个选择都带着时间的重量。老家邻居王叔修了二十年自行车,去年突然在铺子里开了个“零件博物馆”,陈列着从民国到现在的各种车铃。他说:“这些老物件会说话,我想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匠人心’。”这个朴实的愿望,何尝不是另一种动人的千里之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