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ōng bǎi zhī zhì
成语解释: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成语出处: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鬆栢之志
英文翻译:Aspiration of pines and cypresses
松:1.常绿乔木。有多种,树皮多呈鳞状块片开裂,叶针形成束,球果有木质鳞片。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树种。2.不紧密;不坚实:捆得太松。松软。3.放开;使松:松手。松腰带。4.不紧张;不严格:松弛。松懈。5.用瘦肉、鱼等做成的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肉松。6.经济较宽裕:近两个月我手头儿松了一些。
柏:[bǎi]1.柏树,常绿乔木,叶子鳞片状,果实为球果。木材质地坚硬,可用来做建筑材料等。2.(Bǎi)姓。[bó]柏林(Bólín),德国首都。[bò]见〖黄柏〗。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松柏之志”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松树和柏树一样坚定的志向。但具体怎么用呢?比如,有人面对困难时说:“我既然立下松柏之志,就不会轻易被挫折动摇。”这时候,成语就成了表达决心的“利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松柏比喻志向?其实这和松柏本身的特性有关。松树和柏树即使在寒冬也能保持青翠,这种“抗冻能力”被古人用来形容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就像现代人常说“熬过冬天就是春天”,松柏之志就是“熬冬天”的那股劲儿。
举个例子,小明创业失败三次,朋友劝他放弃,他却说:“我有松柏之志,这点风雨算什么?”这里既点明了不退缩的态度,又让语言变得生动。不过要注意,用成语得看场合——和朋友撸串时突然蹦出一句“松柏之志”,可能会被吐槽“装文化人”。
我发现,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用“打不死的小强”这类接地气的表达。但松柏之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自带“时间滤镜”。比如老一辈人回忆往事时说:“那时候靠着松柏之志才撑过来”,瞬间就把艰苦奋斗的岁月感拉满了。
其实坚持和固执只有一线之隔。松柏之志强调的应该是“目标正确的前提下保持韧性”。就像登山者不会死磕塌方的路,而是另寻途径继续向上。用这个成语时,最好搭配具体的行动描述,比如“他带着松柏之志,每天研究市场数据到凌晨”,这样既有人物形象,又有画面感。
下次遇到需要表现坚定立场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成语。但别学电视剧里大侠动不动就“松柏之志”,现实中的坚持往往藏在日常的琐碎里。就像小区门口那棵歪脖子松树,虽然长得不标准,但二十年如一日地绿着,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志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