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ù bù shí yí

成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出处:汉 贾谊《新书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繁体字形:路不拾遺

英文翻译: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

路不拾遗的意思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拾:[shí]1.从地上捡起东西:拾麦穗儿。2.整理:拾掇。3.数目“十”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shè]轻步登上:拾级而上。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成语评论

说起"路不拾遗",你会不会想到古装剧里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字面意思是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但没有人会去捡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清明。比如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巡视西市时看到街面整洁、百姓从容,正是"路不拾遗"的生动写照。

有个朋友曾问:"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支付了,路上也没什么东西可捡,这个成语是不是过时了?"其实不然。去年我在杭州出差,看到共享雨伞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挂着二十多把伞,三天后再经过时数量居然没变。这不正是现代版的"路不拾遗"吗?

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路不拾遗"?这背后藏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北宋开封府推行"遗物招领处"时,百姓捡到东西主动上交能获得小奖励,既培养公德心又减少纠纷。就像现在很多小区设置的共享失物柜,当诚信成为习惯,社会运行成本自然降低。

不过我发现有个有趣现象:日本京都的街头常见无人看管的蔬菜摊,顾客自取后投币;而有些地方共享单车却频频被破坏。这说明"路不拾遗"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群体共识。就像种花,既要有围栏防践踏,更要让大家发自内心爱惜花草。

有次在社区做志愿者,看见小朋友捡到玩具车主动送到物业处。问他不想要吗?孩子说:"妈妈教过,别人的东西要还给人家。"这件小事让我相信,当我们教会孩子"路不拾遗"的道理,就像在水泥地里播下花种,终会长成满城芬芳。

最近听说某高校推出"诚信超市",两个月下来货品和钱款分毫不差。这让我想起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或许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路上有没有可拾之物,而在于人们心中有没有非分之想。就像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却清澈见底。

路不拾遗的造句

  1. 造句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并非只是一种奢望。
  2. 造句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在我们这个“双文明村”已经实现了。
  3. 造句 中文课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引申一下。
  4. 造句 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好,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
  5. 造句 就当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的君子,恐怕为数不多。
  6. 造句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7. 造句 回望过去古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才发现现今社会人心不古啊。
  8. 造句 当今世界,哪个国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 造句 古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在我们这个文明村已经成为现实。
  10. 造句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