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iān chén bù jīng
成语解释: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相安无事
繁体字形:邊塵不驚
英文翻译:Dust free
边:[biān]1.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边形的线段。2.边缘:海边。村边。田边。马路边儿。3.镶在或画在边缘上的条状装饰:花边儿。金边儿。裙子下摆加个边儿。4.边界;边境:边疆。边防。戍边。5.界限:边际。一望无边。6.靠近物体的地方:旁边。身边。7.方面:双边会谈。这边那边都说好了。8.用在时间词或数词后,表示接近某个时间或某个数目:冬至边上下了一场大雪。活到六十边上还没有见过这种事。9.两个或几个“边”字分别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同时进行:边干边学。边收件,边打包,边托运。10.姓。[bian](边儿)方位词后缀:前边。里边。东边。左边。
尘:1.飞扬的或停附在物体上的灰土:尘埃。2.佛教道教指现实世界:红尘。尘凡。3.行迹;踪迹:步人后尘。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嘿,你听说过“边尘不惊”这个成语吗?咱先举个栗子:老张负责公司新项目落地,从策划到执行愣是没出一点乱子,同事们都夸他“边尘不惊地把大事办成了”。瞧见没?这就叫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夸人靠谱!
等等,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啊?说白了就是形容做事稳当、临危不乱。好比昨天我邻居家小孩参加钢琴考级,其他考生紧张得直搓手,她倒好,全程边哼歌边候场,最后行云流水弹完曲子——嚯,这心理素质绝对算得上“边尘不惊”的典范!
有人可能要问了:现代社会讲究效率,这种“不慌不忙”的态度不会耽误事吗?问得好!其实这正是成语的精妙之处——它不是说动作慢,而是强调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头脑清醒。就像上周台风天,小区电工王师傅冒雨抢修电路,手里活计麻利得很,愣是在狂风暴雨里把故障排查得明明白白。
依我看啊,“边尘不惊”这词儿特别适合用在两件事上:一是夸人处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形容团队协作的默契度。记得前年参加马拉松接力赛,我们队交接棒时有个队员差点摔跤,结果前后两棒选手愣是像提前排练过似的,一个侧身护住接力带,另一个顺势完成交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连裁判都竖大拇指说这是“边尘不惊”的团队配合。
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总爱把“淡定”挂嘴边,要我说啊,“边尘不惊”可比“淡定”有画面感多了!它让人联想到边疆哨所士兵的从容,古代商队穿越沙漠的稳健,这种文化底蕴可不是随便哪个流行词能替代的。下次遇到那种“看似火烧眉毛却能四平八稳”的主儿,您就放心甩出这个成语,保证显得倍儿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