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quǎn bù jīng
成语解释: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
成语出处: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分句;形容军纪严明
繁体字形:鶏犬不驚
英文翻译:not to wake the fowls or dogs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鸡犬不惊”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鸡和狗都没有被惊动,用来形容秩序井然或行事低调,不扰民。比如,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驻扎在村庄时,士兵们轻手轻脚地行动,村民甚至没察觉他们的到来,这种场景就可以用“鸡犬不惊”来形容。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军队吗?当然不是!比如社区举办深夜活动,组织者提前通知居民、控制噪音,结束后场地干干净净,连邻居家的宠物都没被吵醒,这不正是“鸡犬不惊”的现代版应用吗?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家里举办家庭聚会,客人离开时主动带走垃圾、轻声关门,第二天楼道里毫无聚会的痕迹。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细节,其实也暗含了“鸡犬不惊”的智慧——在热闹中保持克制,不给周围添麻烦。
有人疑惑:这成语和“秋毫无犯”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秋毫无犯”更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鸡犬不惊”侧重行动本身的隐蔽性。比如外卖小哥深夜送餐时关闭电动车提示音,既遵守了“不扰民”的原则,又体现了服务的温度。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尤其需要“鸡犬不惊”的修养。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压低声音、共享单车停放时不堵住通道,这些小事看似普通,实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就像古人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细微之处的尊重最能体现群体素质。
下次遇到需要集体行动的场合,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无论是组织活动还是日常起居,少一分喧哗,多一分体谅,生活的环境自然会变得更和谐。毕竟,真正的秩序不是靠强制维持,而是源于每个人内心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