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n sè bù jīng
成语解释: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神色不驚
英文翻译:look calm and stable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神色不惊”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表情和态度没有显露出惊慌”,常用来形容人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的状态。比如:地震发生时,班主任虽然脸色发白,但依然神色不惊地指挥学生撤离教室。这个场景里,班主任的镇定不仅稳定了学生的情绪,也避免了混乱。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保持‘神色不惊’很重要?”举个反例更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时立刻慌乱,甚至大喊大叫,周围的人很可能被负面情绪传染,导致局面失控。比如公交车突然急刹车,乘客东倒西歪,司机却神色不惊地握住方向盘,迅速打开双闪灯——这种反应直接减少了潜在危险。
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遇到大事才需要“神色不惊”。比如同事在会议上尖锐质疑你的方案,你如果面不改色地逐条回应,反而能展现专业素养。说白了,这是一种“用态度反杀压力”的策略。
有趣的是,“神色不惊”并不等于压抑情绪。我曾见过一位急诊科医生,她坦言:“面对抢救失败的病例,心里当然难受,但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先稳住自己,才能对下一位患者负责。”这种“冷静”背后,其实是长期训练形成的心理韧性。
有人认为这种状态是天生的,但我更倾向于它是可习得的技能。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总怕摔倒,但反复练习后,身体自然会形成条件反射。职场中那些“看起来很稳”的前辈,大多经历过无数次的“翻车”和复盘。
最后想说,“神色不惊”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就像台风过境时,大树会随风摆动却不断裂——与其硬扛压力,不如学会在波动中找到平衡。这种态度或许不会让问题消失,但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