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ò jiē lǎo shǔ
成语解释: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
成语出处:清 翟灏《通俗编 兽畜》:“《慎子》:‘一兔过街,百人逐之。’按,流俗有过街老鼠语,似承此而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過街老鼠
英文翻译:when a rat runs across the street everybody cries , " kill it ! " -- a person hated by everyone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过街老鼠"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被众人厌恶、人人喊打的对象。比如某位网红直播带货时售卖假货被曝光后,评论区顿时炸开了锅:"这种欺骗消费者的商家就是过街老鼠,必须全网封杀!"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老鼠作比喻?其实这个成语源自市井生活场景——当老鼠窜到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行人会自发追打。这种集体行动形成的道德审判,在现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对应案例。就像去年某明星代言的理财产品爆雷,愤怒的投资者在线上线下发起联名抵制,让当事人短时间内成了舆论场的"全民公敌"。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比如近期某作家抄袭事件发酵时,网友在社交平台写道:"抄袭者就像数字时代的过街老鼠,每个原创者都有权扔出'举报'这块砖头。"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核心意象,又赋予了网络时代的新内涵。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社会监督机制越发达,"过街老鼠"的生存空间就越小。某连锁餐饮店后厨卫生问题被顾客直播曝光后,市场监管部门两小时内就抵达现场,这比传统意义上的"人人喊打"更高效有力。这种进步让我们看到,成语背后的道德约束正在转化为制度化的保障。
或许有人会困惑:为何不用更文明的表达?我认为这正是汉语的精妙之处——它用市井化的比喻唤起集体记忆,比抽象说教更有警示力度。就像在社区广场看到乱丢垃圾者被众人劝阻的场景,那种即时、直接的道德反馈,往往比事后罚款更能规范行为。
下次遇到不文明现象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当我们在电影院制止大声喧哗者,或是在小区群曝光乱停车行为,其实都在参与构建更文明的公共空间。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监督,正是让"过街老鼠"无处遁形的社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