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sè zhī tú
成语解释:嗜酒好色的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以后相处的虽多,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酒色之徒
英文翻译:debauchee
酒: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徒:1.步行:徒步。徒涉。2.空:徒手。3.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4.只;仅仅:家徒四壁。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6.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7.人(多指坏人):匪徒。暴徒。赌徒。叛徒。8.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徒刑。
“酒色之徒”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贬义?它到底指什么样的人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毕业后每天泡酒吧、沉迷网游,对工作和学习毫无兴趣,朋友都摇头说:“他简直成了个酒色之徒。”这里的“酒色”不仅指喝酒和情欲,更多是形容一个人被物质享受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为什么有人会变成这样?可能因为内心空虚,或者逃避现实压力。比如老张创业失败后,突然开始挥霍存款,天天呼朋唤友吃喝玩乐。表面看着潇洒,实则是用感官刺激麻痹失落感——这种“借酒消愁”的状态,正是成为“酒色之徒”的典型路径。
但换个角度看,喜欢享受生活就一定是负面的吗?关键在“适度”二字。周末小酌两杯是情趣,但如果把酗酒当成日常,把放纵当作生活目标,就像小王那样连续三个月熬夜打牌、作息混乱,健康亮起红灯还不肯收手,这就越过了正常界限。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诱惑实在太多。手机刷两下就能点外卖、看直播打赏,这种即时满足的快乐特别容易让人上瘾。前两天看到个新闻:某大学生把学费全充了游戏装备,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酒色之徒”吗?只不过“酒色”的表现形式在进化。
如何避免成为这类人?有个简单方法:给自己设定“清醒时刻”。就像健身教练说的“三分练七分吃”,生活也需要“三分享乐七分耕耘”。比如规定每周只有周五晚上可以放松,其他时间保持规律作息。这既能释放压力,又不至于失控。
说到底,这个词在提醒我们:人活着需要找到比感官享受更持久的寄托。可以是培养个新技能,也可以是投入公益事业。就像邻居李阿姨退休后沉迷麻将,后来改学国画,整个人精神焕发。找到能带来成就感的正经事,自然就远离了“酒色之徒”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