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 gé zhī nàn
成语解释:金革:兵器和铠甲;难:灾难。指战乱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意传》:“帝躬服金革之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战争
繁体字形:金革之難
英文翻译:The difficulty of golden leather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革:[gé]1.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皮革。制革。2.(Gé)姓。3.改变:革新。变革。4.开除;撤除(职务):开革。革职。[jí](病)危急。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金革之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原指战乱带来的灾难。"金革"是古代兵器和盔甲的代称,所以字面意思就是"武器和盔甲带来的祸患"。比如我们可以说:"南宋时期百姓饱受金革之难,千里沃野变成荒芜战场。"这样的描述既点明了历史背景,又突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没有冷兵器战争了,这个成语还有用武之地吗?其实不然。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地区冲突导致物价飞涨、民众流离失所时,可以说:"现代社会的金革之难不仅体现在硝烟中,更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这样的比喻能让年轻人更直观理解战争的多维影响。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历史类短视频创作者开始活用这个成语。有位博主讲解明末农民起义时这样说:"朝廷加征的'辽饷'看似与战场无关,实则是金革之难在和平年代的延续。"这种用法跳出了字面含义,引申出战争对经济的连锁反应,反而让观众耳目一新。
或许有人疑惑:用这么生僻的成语会不会显得掉书袋?我的经验是,关键要看语境。在讨论企业恶性竞争时,如果说:"行业价格战看似没有硝烟,实则是商界的金革之难",既能引发思考又不失新意。重要的是让听众通过具体场景理解深层含义,而不是单纯秀词汇量。
语言文字就像活水,总会流向新的领域。最近看到环保组织用"金革之难"比喻过度开发对自然的伤害,这种创造性使用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生。或许未来某天,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句子:"冰川消融看似与战争无关,实则是人类给地球带来的另类金革之难。"语言的生命力,不正在于这种与时俱进的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