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ā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lù zhī sī

成语解释:对父母先祖的思念。

成语出处:《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繁体字形:霜露之思

英文翻译:Thoughts of frost and dew

霜露之思的意思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露:[lù]1.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2.没有遮蔽或在屋外:露天。露宿。3.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荷叶露。果子露。4.中成药剂型之一。将药剂与水,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一般供内服:金银花露。5.显现出来:揭露。脸上露出了笑容。[lòu]义同“露(lù)”。用于口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成语评论

霜露之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文雅,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子女对已故父母的深切怀念,就像秋冬的霜露一样,带着清冷而绵长的情感。比如有人翻到老照片时突然沉默,或是路过父母常去的公园时驻足良久——这些场景或许就是“霜露之思”的具象表达。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感和普通思念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霜露”的意象。霜露既轻柔又寒凉,既短暂又反复出现,正如记忆中的父母形象:想起时心头一暖,回过神来又怅然若失。比如小说《城南旧事》里,主人公擦拭父亲遗物时手指微微发抖的描写,就比直白的“我想爸爸”更能引发共鸣。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有意义吗?我倒觉得,正因为快餐式交流泛滥,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成语反而成了情感缓冲带。就像有人会在加班深夜给已故母亲的微信发句“今天月亮很圆”,虽然不会有回复,但输入框里的文字就像凝结的霜露,让思念有了安放之处。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绵长思念是否必须与悲伤绑定?其实不然。有位朋友每年清明会带父母生前爱吃的点心去扫墓,边吃边讲自己的近况。他说:“霜露虽凉,但阳光下的露珠也会闪光。”这或许提醒我们,怀念也可以带着温度,在追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当我们在讨论传统文化时,常陷入“继承”与“革新”的争论。但像“霜露之思”这样的成语,恰恰证明情感载体可以古老,但情感本身永远鲜活。就像年轻人用电子相册制作父母的生活纪录片,技术手段在变,那份想留住时光温度的心情始终未变。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用“霜露”比喻思念时,是否忽略了霜露滋养土地的特性?或许真正的怀念不只是回望过去,更是让那些温暖记忆成为支撑当下的养分。就像深秋的晨霜看似冰冷,实则默默守护着土壤里等待萌发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