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āng lù zhī bēi
成语解释: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繁体字形:霜露之悲
英文翻译:Sorrow of frost and dew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露:[lù]1.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2.没有遮蔽或在屋外:露天。露宿。3.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荷叶露。果子露。4.中成药剂型之一。将药剂与水,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一般供内服:金银花露。5.显现出来:揭露。脸上露出了笑容。[lòu]义同“露(lù)”。用于口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霜露之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看到自然景象(比如秋天的霜、晨间的露水)后触发的悲伤情绪。举个例子:老李退休后回到故乡,看到院子里铺满秋霜的老槐树,突然想起年轻时和父亲一起种树的场景,心里泛起一阵霜露之悲。你看,自然的变化勾起了他对过去的怀念。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会用“霜露”来表达悲伤?其实这和季节特性有关。霜露多出现在深秋或清晨,气温低、景象萧瑟,容易让人联想到时光流逝或离别之苦。比如小王送好友出国留学时,机场玻璃上凝着薄薄的雾气,他脱口而出:“这一别,倒真有点霜露之悲了。”这里既点明了环境,又暗含对未知未来的惆怅。
不过,霜露之悲就一定是消极的吗?我倒觉得未必。朋友阿芳曾分享过一段经历:她加班到深夜,回家路上看到路灯下结霜的灌木丛,突然被那种脆弱却晶莹的美震撼。她说那一瞬间的“悲伤”反而让她更珍惜眼前的生活。你看,这种情绪也可以成为自我反思的契机。
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成语呢?假设你在公园遇到散步的老人望着落叶发呆,可以说:“您这是触景生情,起了霜露之悲吧?”既贴切又显文雅。不过要注意场合——要是同事丢了文件急得跳脚,这时候用“霜露之悲”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现代人虽然少用这类成语,但类似的情感从未消失。刷到老同学十年前的照片会鼻酸,听到某首歌会想起旧时光,这些都是“霜露之悲”的变体。与其说它是悲伤,不如说是岁月留给我们的温柔印记——提醒我们有些东西虽已远去,却值得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