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g
  • zhī
  • bē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ēng mù zhī bēi

成语解释: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

成语出处: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

繁体字形:風木之悲

英文翻译:Sorrow of wind and wood

风木之悲的意思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成语评论

风木之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来自《韩诗外传》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典故,用来比喻子女想尽孝时父母却已离世的遗憾。咱们先看个场景:老张在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发现抽屉里攒着十几张未拆封的生日贺卡,都是他出差时随手买来却忘了送的。这时候他摸着贺卡上褪色的金粉,突然懂了什么叫“风木之悲”——那些没来得及表达的心意,就像被大风吹散的落叶,再也拾不回来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美每天加班到十点,总想着等升职加薪就带父母去旅游。结果某天接到母亲晕倒的电话,赶到医院时才知道是晚期癌症。那些在会议室里争分夺秒的时间,突然变成了永远追不回来的时差。这时候的“风木之悲”不再是书本里的典故,而是扎在心里的倒刺,提醒着我们:孝心真的等不起。

为什么古人要用“风吹树木”来比喻这种情感?想象下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吧。年轻时觉得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直到某年台风过后,发现树根早就被白蚁蛀空。就像我们总以为父母会永远健康,却在某个寻常的午后,接到那个改变一生的电话。这种比喻既带着自然规律的无情,又透着人世无常的唏嘘,比直说“遗憾”更有画面感。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虽然多了视频通话和网购快递,但“风木之悲”的本质没变。上周帮邻居王阿姨设置微信时,发现她把儿子三年间发的62条语音存在收藏夹里。科技能缩短物理距离,却填不满情感时差。真正要防住这股“悲风”,或许就该把“等以后”改成“就现在”,哪怕是午休时的一通视频,下班路上顺手买的水果,都可能成为将来最温暖的防风林。

有人疑惑:这种悲伤是不是太沉重了?换个角度看,它更像生活的预警铃。就像春天看到柳枝抽芽就想起种树,感受到“风木之悲”的凉意时,正是我们给亲情添件“衣裳”的好时机。与其说这是个悲伤的成语,不如说是带着温度的提醒:有些牵挂,经不起风吹草动,需要用心扎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