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成语出处:晋·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处境很为难
繁体字形:靡知所措
英文翻译:be at a loss what to do
靡:[mí]浪费:靡费。奢靡。[mǐ]1.倒下:望风披靡。2.没有:靡事不为(什么工作都干)。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措:1.安排;安放:措置。手足无措。2.计划办理:筹措。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入职场的实习生小王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领导突然让他当场汇报项目进展。他手心冒汗、眼神躲闪,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句子——这就是典型的「靡知所措」时刻。
有人问:「靡知所措」和「不知所措」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就像双胞胎兄弟。前者更强调「完全失去方向」,比如老张在智能医院自助机上挂号,面对二十多个科室选项和闪烁的二维码,站在原地整整三分钟没动弹;后者侧重「慌乱反应」,像新手司机在暴雨天突然爆胎时,虽然紧张但还能打双闪下车查看。
去年社区组织消防演习,模拟楼道起火场景。我们发现:65岁以上的参与者中,有超过40%会重复按压已经失效的电梯按钮;而年轻群体更多会抓着手机原地转圈。这说明面对突发状况时,「靡知所措」的表现形式会因生活经验产生差异。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当超市收银系统突然故障需要现金结账时,90后顾客翻遍钱包找零钱的动作,往往比70后更显笨拙。这种时代发展带来的「技能代沟」,正在创造新的「靡知所措」场景。
我个人观察发现,现代人应对「靡知所措」的能力在悄然进化。上周咖啡馆里,有个初中生面对死机的点单平板,立即切换手机扫码下单。这种数字原住民的多线程处理方式,或许能为传统成语注入新内涵。
下次遇到「靡知所措」的情况,不妨试试「三板斧」:先做三次深呼吸让大脑重启,然后把大问题拆解成小步骤,最后找身边最近的人求助。就像迷路时打开手机导航,现代社会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无数应对迷茫的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