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成语解释: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成语出处:语出《庄子 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英文翻译:Those who obey me live, those who oppose me die
顺:1.向着同一个方向(跟“逆”相对):顺风。顺流而下。2.依着自然情势(移动);沿(着):顺大道走。水顺着山沟流。3.使方向一致;使有条理次序:把船顺过来,一只一只地靠岸停下。这篇文章还得顺一顺。4.趁便;顺便:顺手关门。顺嘴说了出来。5.适合;如意:顺心。顺眼。不顺他的意。6.顺利:顺遂。这些年一直很顺。7.依次:顺延。8.顺从:归顺。百依百顺。9.姓。
我:自己:自我。忘我精神。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逆:1.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风。逆流。2.抵触;不顺从:逆耳。逆子。3.背叛;背叛者:叛逆。逆产。4.迎接:逆旅(旅馆)。5.事先:逆知。逆料。
我:自己:自我。忘我精神。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装剧里的反派台词,但它背后藏着什么逻辑?举个例子:古代战场上,一位将领对士兵喊话:“今日投诚者免死,顽抗者斩!”这种非黑即白的威胁,本质上是在用恐惧控制人心。但问题来了——这种极端思维真的能长久吗?
设想一个现代职场场景:老板对团队说:“按我的方案做,升职加薪;反对的人自己走人。”表面上看,这像极了成语的现实版。但仔细想想,如果团队里只剩“听话”的人,创新和纠错能力反而会被削弱。这时候核心问题浮现了:强权是否等于效率?答案或许是否定的——高压能换来短期服从,却可能扼杀长期潜力。
有人会问:“难道不应该维护权威吗?”当然需要,但方法可以更灵活。比如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说:“我们一起讨论规则,合理的建议我会采纳。”这种“引导式权威”反而比威胁更有效。这让我想到:成语中的对立思维,其实忽略了中间地带的智慧——合作往往比对抗更能解决问题。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自然界也能找到对照。比如榕树与附生植物的关系:依附者获得生存空间,抗拒者被挤出养分圈。但生态系统告诉我们,真正的繁荣来自多样性而非单一性。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自然界的简单规则,或许正因如此,“非友即敌”的思维在现实中常常碰壁。
从个人视角来看,这个成语更像一面警示镜。它提醒我们:当某种力量试图用二元对立来简化世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就像溪流中的石头,既不被水流完全带走,也不固执地阻挡去路,而是在互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生活的答案往往藏在“绝对服从”和“彻底反抗”之间的灰色地带。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被这样的极端表达吸引?或许因为它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减轻了选择的焦虑。但真正有趣的是,当我们跳出“顺逆”的框架,会发现第三条路——比如用沟通化解对立,用理解替代压制。就像春天融化的冰河,柔软的力量反而能抵达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