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bù huáng shí
成语解释:同“饥不暇食”。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虽有糇粮,饥不遑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饑不遑食
英文翻译:Hunger does not stop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遑:空闲;闲暇:不遑。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饥不遑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背后的场景其实很生活化。比如,小明接到一个紧急项目,连续三天熬夜赶工,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同事问他:“你中午怎么没去食堂?”他摆摆手说:“活儿太急了,饥不遑食啊!”这里的“饥”是真的饿,但“不遑食”更强调“没空吃”——紧迫感才是核心。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废寝忘食”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专注状态,但“饥不遑食”多了一层“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意味。比如外卖小哥在暴雨天送餐,明明饿得肚子咕咕叫,却因为订单爆单而顾不上吃饭,这种被外力推动的忙碌状态,用“饥不遑食”就更贴切。
现代人其实常遇到类似情景。上周我写方案到凌晨两点,冰箱里的速冻饺子热了三次都没吃上。这种经历让我想到: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因为人类面对时间压力的困境从未改变。不过换个角度看,我们是否真有必要把自己逼到“饥不遑食”的地步?或许学会给生活留白,才是更智慧的生存之道。
最后分享个小观察:老一辈人用这个成语时,总带着点苦中作乐的幽默。就像我爷爷回忆年轻时跑货运,会说“那时候饥不遑食,现在倒怀念那股冲劲儿”。可见语言不仅是描述工具,更是记录时代情绪的载体。下次如果你也忙到没空吃饭,不妨笑着叹一句:“今天真是饥不遑食啊!”压力瞬间就多了几分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