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huáng
  • w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huáng wèi

成语解释:同“食不甘味”。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食不遑味

英文翻译:eat without relish

食不遑味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遑:空闲;闲暇:不遑。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成语评论

当有人提到“食不遑味”,你会想到什么画面?或许是一个人在饭桌前匆匆扒拉几口饭,心思却完全不在食物上。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比如,小李最近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职业考试,每天看书到深夜,连吃饭时都在背知识点。朋友问他:“这菜味道如何?”他愣了一下,摇摇头说:“尝不出咸淡,光顾着记公式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食不遑味”——心思完全被其他事情占据,连吃饭都成了机械动作。

为什么会有人陷入这种状态呢?核心问题在于: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对某件事过度专注或焦虑时,大脑会自动将其他感官体验“调低优先级”。就像手机开启了省电模式,只保留最基础的功能运行。比如创业者王姐,在项目上线前一周几乎没好好吃过一顿饭,她说:“不是不饿,是根本尝不出味道,满脑子都是用户反馈数据。”这种情况下,食物不再是享受,而成了维持体力的“燃料”。

这种状态是否完全负面呢?我的个人观点是:短期集中精力无可厚非,但长期如此需要警惕。就像运动员冲刺时需要屏住呼吸,但不可能全程不换气。我曾观察过一位资深设计师的工作状态,他在创意攻坚期也会“食不遑味”,但每天固定保留半小时专心吃饭,用他的话说是“给大脑换个跑道”。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不妨试试“感官复位法”。比如吃饭时放下手机,先认真闻三秒钟食物香气;或者选择需要动手剥壳的食物,像虾蟹类,通过触觉唤醒味觉感知。邻居张叔退休后开始学烹饪,他说:“以前应酬喝酒吃山珍海味都没滋味,现在自己炒个青菜都能吃出清甜。”这告诉我们,专注当下的体验,往往比追求效率更重要。

生活中总会有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刻,但别忘了我们的身体需要被温柔对待。就像春天播种的农夫,既要有弯腰劳作的专注,也要有直起身板擦汗的停顿。下次当你发现自己“食不遑味”时,或许可以对着饭菜说一句:“辛苦啦,现在该好好尝尝你的味道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找回生活滋味的关键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