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bǎo
  • biàn 便
  • gāo
  • y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

成语解释:附:依附,归附;扬:飞扬。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繁体字形: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英文翻译:If you are hungry, you will be attached to others, and if you are full, you will be exalted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的意思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附:1.外加的;附带的:附录。附设。2.依靠:依附。附随。3.靠近;贴近:附近。附耳交谈。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便:[biàn]1.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便当。便利。便道。便民。2.简单的,礼节上非正式的:便宴。便衣。便函(形式比较简便的信件)。简便。便宜。随便(适当地,看事实需要而自行处理事情)。3.便利的时候:便中请来信。4.就:说了便做。5.排泄屎尿或排泄出来的屎尿:大便。便秘。[pián]1.〔便便〕肚子肥大的样子,如“大腹便便”。2.〔便嬖〕封建统治者所亲近宠爱的人。3.〔便佞〕善于用花言巧语讨好的人。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扬:1.高举;向上升:扬手。扬帆。2.在空中飘动:飘扬。飞扬。3.往上撒:扬场。4.传播出去:宣扬。5.称赞:颂扬。表扬。6.指江苏扬州:扬剧。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困难时对你百般依赖,问题解决后却立马翻脸不认人?成语“饥则附人,饱便高扬”说的正是这种情形。比如某创业团队资金短缺时,小张主动向老同学老王借款周转,天天称兄道弟;三个月后公司获得融资,小张不仅迟迟不还款,还在朋友圈内涵老王“不懂商业规则”。

这个成语究竟在批判什么?它揭示的是功利性交往的本质:当人处于弱势时容易放低姿态,但获得资源后往往显露真实面目。就像职场里某些新人,实习期对前辈毕恭毕敬,转正后却开始挑三拣四。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暴露的是缺乏感恩心的短期利益思维。

换个角度看,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国际关系中。某些国家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会积极寻求援助,可当自身实力增强后,转头就修改合作协议条款。这让我想起去年某科技公司终止开源协议的事件——当初依靠开源社区积累用户,壮大后却突然闭源收费。

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培养持续性的互惠思维。小区里的王阿姨就是个正面例子:她接受邻居帮忙照顾生病母亲后,主动承包了整个单元的绿植养护。真正的合作关系应该像接力赛,接过别人的帮助后,记得把善意传递给下一位需要的人。

在自媒体创作领域,这种现象尤为值得警惕。有些博主初期会认真回复每条粉丝留言,积累十万粉丝后却改用自动回复。这让我想起作家余华说的:“成名后更要记得自己为何出发”。保持谦逊不是示弱,而是对成长历程的尊重。

观察菜市场的商贩们会发现有趣对照:固定摊位老板总会给老顾客抹零,因为他们懂得细水长流;而流动摊贩常常缺斤短两,毕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人际交往何尝不是如此?带着“饥附饱扬”心态行事的人,终究会像断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难逃坠落的结局。

或许我们可以从自然界获得启发:榕树刚开始依附其他树木生长,待根系强壮后反而能为宿主遮风挡雨。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不该是单方面索取,而应转化为双向滋养的关系。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不妨多想想——我们期待的互助,是急救包式的临时救济,还是造血干细胞式的持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