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òu
  • zhī
  • ē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ǔ ròu zhī ēn

成语解释: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至亲

繁体字形:骨肉之恩

英文翻译:The grace of flesh and bone

骨肉之恩的意思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恩:1.恩惠:恩德。恩深似海。他对我有恩。2.(Ēn)姓。

成语评论

提起“骨肉之恩”,大家会想到什么?比如老李的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默默帮父亲修好漏水的屋顶,临走前还悄悄往抽屉里塞钱。这种不声不响的付出,不正是血脉亲情最朴实的表达吗?

有人问:“骨肉之恩只能体现在物质帮助上吗?”当然不是。王阿姨的女儿虽然定居国外,但每天雷打不动和母亲视频半小时,听她唠叨家长里短。这种跨越时区的耐心倾听,比寄礼物更让老人暖心——陪伴本身就是最温柔的回报。

“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亲情会不会变淡?”我反倒觉得科技让骨肉之情有了新载体。上周看到邻居家读初中的孩子,用编程课学的知识给爷爷做了个防走失手环。年轻一代在用属于他们的方式诠释着“亲人间的羁绊永远在线”。

个人认为,骨肉之恩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无需证明”。就像春天树木自然抽芽,亲人间的牵挂本就不需要华丽理由。那些藏在保温饭盒里的家常菜、凌晨三点接起的紧急电话,都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默契。

再举个例子,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主动搬回老家,表面说是“节省房租”,实则担心长辈不会用智能手机买菜。这种心照不宣的谎言,反而比直接说“我爱你”更有中国式亲情的味道——关心永远包裹在实际行动里。

最后留个思考:当我们谈论骨肉之恩时,其实是在谈论人性中最柔软的铠甲。它既让我们在脆弱时有处可依,也赋予我们为所爱之人变得坚强的勇气。下次给家人发消息时,不妨多打几个字,让温暖穿透屏幕抵达彼此心底。

骨肉之恩的造句

  1. 造句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2. 造句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 
  3. 造句 鲁侯逆五庙之祀,汉帝罢三年之制,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矣。
  4. 造句 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未有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
  5. 造句 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觊觎之望绝。
  6. 造句 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
  7. 造句 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等级逾邈;如此,则骨肉之恩全,觊觎之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