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ròu tuán luán
成语解释: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指亲人离而复聚
成语出处:明·谢谠《四喜记·琼英入宫》:“骨肉团圞乐正浓,一封丹诏实相从,恩承淑女荣非愿,割爱双亲恨怎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亲人离而复聚
繁体字形:骨肉团圞
英文翻译:Bone and meat lump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团:1.圆形的:团扇。团脐。2.团子:汤团。3.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团泥球。团纸团儿。团饭团子。4.成球形的东西:纸团儿。棉花团儿。5.会合在一起:团聚。团结。6.工作或活动的集体:主席团。文工团。代表团。参观团。7.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隶属于师,下辖若干营。8.青少年的政治性组织,如儿童团、青年团等,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旧时某些地区相当于乡一级的政权机关。10.姓。
圞:〔团圞〕a.形容圆,如“明月团圞”;b.团聚;团圆,如“可唤儿辈来,作团圞之会。”
“骨肉团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骨肉团圆”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亲人相聚的温暖场景。比如一家人多年分隔两地,终于在春节时围坐在餐桌前,边吃年夜饭边聊家常,这种画面就能用“骨肉团圞”来形容。它的重点不仅是物理上的相聚,更在于亲情交融的氛围。
为什么说这个成语容易被误解?许多人对“圞”字感到陌生,甚至以为是错别字。其实“圞”(luán)和“圆”读音不同,但都有“完整、聚合”的含义。比如古代诗人用“团圞”描述月亮的圆满,后来延伸为家人团聚的意象。搞懂字义后,这个成语的意境就生动多了。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王奶奶的儿子在国外工作三年,今年特意请假回国为她庆祝八十大寿。当全家人举着蛋糕齐唱生日歌时,老人抹着眼泪说:“盼了这么久,总算骨肉团圞了。”这里的“团圞”不仅是空间的靠近,更承载着跨越时差的牵挂终于落地的感动。
现代社会如何影响这种团聚?我注意到,随着远程办公和视频通话普及,物理距离对亲情的阻隔正在减弱。上周邻居张叔通过VR眼镜“参加”了女儿的婚礼,虽然没能亲手拥抱新娘,但实时互动的技术让“骨肉团圞”有了新定义。这种变化既令人欣喜,也提醒我们珍惜面对面交流的温度。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非血缘关系中。比如纪录片里,失散四十年的战友重逢时抱头痛哭,解说词写道:“曾经的生死之交,今日终得骨肉团圞般的重逢。”这里突破传统词义的限制,反而强化了情感联结的深度,可见语言本身也在随时代生长。
当我们在手机里存着几百个联系人却常感孤独时,或许该重新思考“团聚”的本质。有人尝试每月组织家庭读书会,有人坚持给父母手写家书,这些看似老派的方式,其实都在用不同形态延续着“骨肉团圞”的精神内核——让心与心保持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