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ròu zhī qíng
成语解释: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成语出处: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至亲
繁体字形:骨肉之情
英文翻译:Flesh and blood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提到“骨肉之情”,许多人会联想到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关系。比如邻居张叔住院时,女儿每天下班后绕路半小时送饭,同事问她累不累,她笑说:“这算什么,自家人就该这样。”这个场景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纽带。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是否冲淡了这种感情?观察身边会发现,年轻人虽然常点外卖,但周末仍会专门回家陪父母包饺子;家长群里的消息总是秒回,即便孩子已上大学。就像我表姐每天和读高中的儿子视频十分钟,她说:“现在联络方便了,反而更珍惜这种日常的牵挂。”
当亲人遭遇重大挫折时,骨肉之情往往迸发惊人能量。去年社区组织为重病儿童募捐,原本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寒风中站了三天派发传单。这种本能的付出印证了“血浓于水”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情感依恋,更演化成无需思考的行动自觉。
有人认为血缘关系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重要,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注意到朋友小陈虽与表弟十年未见,但听说对方创业失败后,连夜转账五万元。他说:“平时各忙各的,但关键时候必须顶上。”这或许说明,骨肉之情的形式在变,但内核始终是安全感的终极来源。
科技发展给亲情维系带来新可能。同事老周用VR设备让卧床的母亲“参观”孙子在国外的毕业典礼,老太太抹着眼泪说:“这跟真到场有啥区别?”当物理距离被技术弥合,亲情表达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全家围炉夜话的场景,形式虽不同,温暖却相通。
观察发现,年轻一代更注重情感质量而非单纯义务。表妹拒绝父母安排的稳定工作,长辈最初暴跳如雷,但看到她熬夜做设计方案后,父亲默默买了护眼台灯。这种冲突与和解的过程,恰恰证明骨肉之情不是枷锁,而是允许试错的成长型关系。
未来社会或许会出现更多非传统家庭模式,但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不会改变。就像移植树木需要保留原土中的共生菌群,人在精神成长过程中,始终需要来自血缘或类血缘的情感支撑。这种联结可能不再拘泥于固定形式,但温暖的内核永远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