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cái zhuó shí
成语解释:见“高才远识”。
成语出处:《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识等
繁体字形:高才卓識
英文翻译:Excellent talent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卓:1.高而直:卓立。2.高明;不平凡:卓见。卓越。3.古又同“桌(zhuō)”。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高才卓识”这个词听起来挺高级的,但它到底用在哪里合适呢?举个职场例子:小李虽然刚进公司,但他总能从复杂数据中快速找到关键问题,还能提出跨部门的协作方案。老板开会时夸他:“小李真是高才卓识,年轻人里难得一见。”这里为什么用这个成语?因为它不仅夸了小李能力强(高才),还强调了他看问题的深度(卓识),比单纯说“聪明”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才华横溢”有什么区别?举个历史人物的例子。苏轼写《赤壁赋》展现文学造诣是才华横溢,而他主张改革税制、修建水利,这些超前眼光才是高才卓识。前者是能力的广度,后者是思想的高度。就像现在互联网行业,会写代码的人很多,但能预判技术趋势并带团队转型的才是稀缺人才。
这个成语只能夸人吗?不一定。科技报道里常看到:“人工智能的突破,离不开科研团队的高才卓识。”这里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了,反而让技术成果显得更有温度。我有个做风投的朋友就爱用这词:“别看这个创业者其貌不扬,聊商业模式时展现的高才卓识,让我当场决定投他。”可见在关键时刻,这个词能精准传递决策依据。
当代社会还需要高才卓识吗?去年参加创业者论坛,有个做养老机器人的团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仅懂机械工程,还深入研究老年心理学,产品设计细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正是新时代高才卓识的体现——单点技能易被AI替代,而系统化洞察力永远稀缺。就像拼乐高,零散积木谁都有,能照着图纸拼出城堡的才是高手。
有个有趣现象:古装剧里军师摇着羽扇说“主公高才卓识”,现代人听着也不违和。这说明真正有价值的品质能穿越时代。上周看航天纪录片,总工程师提到“每个螺丝钉背后都需要高才卓识的工匠精神”,瞬间打破了我对成语的刻板印象。原来它不仅适用于战略层面,在极致专注的领域同样闪闪发光。
最后说个反常识的角度:高才卓识未必是单打独斗。我合作过的优秀项目组,往往有人擅长宏观架构,有人精于细节推敲,组合起来才形成集体智慧。就像交响乐团里,首席小提琴的技艺再高超,也需要指挥家对乐曲的深刻理解,这种配合本身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高才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