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n sàng shén duó
成语解释:同“魂飞魄散”。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燕京杂记》:“妖态艳妆,逾于秦楼楚馆,初入都者,莫不魂丧神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魂喪神奪
英文翻译:To lose one's mind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魂丧神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用起来却很有意思。它形容一个人因受到极度惊吓或震撼,导致精神恍惚、无法自控的状态。比如:“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主角突然从屏幕里伸出手的镜头,吓得他魂丧神夺,连爆米花都撒了一地。”这个例子中,人的反应被夸张化,但确实能让人联想到那种“魂儿都被抽走”的瞬间。
问:为什么用“魂丧神夺”而不用“吓呆了”?答:因为“吓呆”只强调愣住,而“魂丧神夺”更突出精神层面的失控,仿佛连灵魂都被外力夺走——画面感更强,适合描述极端情境。
再看另一个场景:“公司年会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同事突然上台跳了一段街舞,动作行云流水,全场观众魂丧神夺,连鼓掌都忘了。”这里用成语的幽默反差,反而让句子更有记忆点。它不一定是负面情绪,也可以是惊喜到“大脑宕机”的体验。
个人观点:其实现代人常处于“半魂丧神夺”的状态。比如刷短视频时,一不留神就被算法带着跑,回过神来才发现两小时过去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温和版的“神夺”?不过,成语的戏剧性提醒我们:偶尔放下外界刺激,才能找回对自己注意力的掌控。
生活中,突发事件最容易触发这种反应。例如:“车祸发生的一瞬间,他魂丧神夺地站在原地,直到路人拉了他一把才惊醒。”这种描述既刻画了危机中的生理本能,也隐含了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脆弱性。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是活的。成语的“老派”感反而让它在新语境中焕发趣味。下次遇到让人“瞳孔地震”的事,试试用“魂丧神夺”来替代,或许能让你的表达多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点接地气的调侃。毕竟,谁还没被生活吓掉过几次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