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hún sàng pò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恐惧。
成语出处: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季氏》:“使季孙闻之,不惊魂丧魄也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
繁体字形:驚魂喪魄
英文翻译:very afeared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看到"惊魂丧魄"这个成语时,很多人会疑惑:这到底形容什么样的状态?其实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人在遭遇重大惊吓后,连魂魄都像被吓跑的状态,比如《西游记》里写道:"那妖精见大圣真身,吓得惊魂丧魄",完美展现了面对强大威胁时的心理震慑。
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体验。记得去年暴雨夜开车经过积水路段,车轮突然打滑的瞬间,整个人像被冻住似的,事后朋友说当时我"面色煞白,惊魂丧魄的样子活像见了鬼"。这种生理性的惊恐反应,恰恰印证了成语的传神之处——人在极度恐惧时,确实会产生意识短暂"离线"的体验。
有人可能要问:这个成语和"惊慌失措"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程度差异。"惊魂丧魄"着重精神层面的震撼,如同武侠小说里被高手的内力震住;而"惊慌失措"更多指行为上的混乱。就像看恐怖片时,有人会吓得动弹不得(惊魂丧魄),有人则会尖叫着乱跑(惊慌失措)。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仍有独特价值。虽然日常交流更常用"吓懵了""吓傻了"等口语表达,但在需要强调心理冲击力的场景,比如小说创作或新闻标题中,"惊魂丧魄"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它像一柄精准的手术刀,能剖开表层情绪,直指心灵震颤的核心。
当我们在语言库中多储备这类成语,就像给思维工具箱添置了更精密的工具。下次遇到地震演习时晃动的人体模型,或是游乐场突然故障的过山车,不妨试试用"惊魂丧魄"来描述那刻骨铭心的震撼体验,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