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hún sàng pò
成语解释: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成语出处: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
繁体字形:失魂喪魄
英文翻译:driven to distraction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失魂丧魄”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明考试前通宵复习,结果第二天进考场时脸色苍白、走路踉跄,同学问他问题也答非所问,整个人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这就是典型的“失魂丧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魂不守舍”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失魂丧魄”更强调重大打击后的状态。比如刚接到亲人病危通知的人,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却想不起该联系谁,手机拿倒了都没发现,这时候用“失魂丧魄”就比“魂不守舍”更贴切。
在职场中也常见这种情形。比如项目负责人突然得知团队三个骨干同时辞职,他呆坐在会议室盯着白板一言不发,连咖啡洒在西装上都毫无察觉。这种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恍惚,用“失魂丧魄”来形容既准确又生动。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画面感。它不像“惊慌失措”强调行为混乱,也不像“六神无主”侧重情绪失控,而是精准捕捉到那种灵魂出窍般的空洞状态。就像暴雨后的泥人偶,外形还在,内在的支撑却消失了。
现代人其实更需要理解这类成语。当朋友遭遇重大变故时,与其说“你看开点”,不如用“你这几天确实有点失魂丧魄,要不要先去泡个热水澡?”这样既承认对方的真实状态,又给出了温暖的行动建议。
下次在小说里描写角色受挫的场景,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起直白地说“他很难过”,写成“他失魂丧魄地在雨中走了两小时,直到邻居发现时,才发现自己穿着两只不一样的拖鞋”,是不是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好的语言就像镜子,能照见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