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fēi gǒu zǒu
成语解释: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繁体字形:鶏飛狗走
英文翻译:general turmoil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狗: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走:1.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行走。走路。孩子会走了。马不走了。2.跑:奔走。3.(车、船等)运行;移动;挪动:钟不走了。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你这步棋走坏了。4.趋向;呈现某种趋势:走红。走热。5.离开;去:车刚走。我明天要走了。请你走一趟吧。把箱子抬走。6.指人死(婉辞):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7.(亲友之间)来往:走娘家。走亲戚。他们两家走得很近。8.通过: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9.漏出;泄漏:走气。走风。说走了嘴。10.姓。
“鸡飞狗走”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邻居家装修,电钻声震天响,隔壁院子里的鸡吓得扑棱翅膀乱飞,看门狗也被惊得满院子转圈跑——这场面用“鸡飞狗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这时候您可能要问:这和“鸡飞狗跳”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都描绘混乱场景,但“鸡飞狗走”更强调生物受惊后的逃窜状态,适合用在突发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中。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真不少见。比如社区组织消防演练时,警报一响,广场上抱着文件箱狂奔的上班族、急着找孩子的家长、追着气球跑的小狗,活脱脱上演现实版“鸡飞狗走”。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成语会不会太夸张?其实正是这种略带诙谐的比喻,让紧张场面变得生动可感。我常觉得,现代人手机突然没电时的手忙脚乱,也颇有几分“电子版鸡飞狗走”的趣味。
回到成语本意,为什么选择鸡和狗作为主角?仔细观察会发现,农村生活中鸡狗最易受惊乱窜,这种取材于日常的经验积累,正是汉语成语接地气的魅力所在。就像上周我在超市遇见促销抢购,大爷大妈们推着购物车灵活穿梭,年轻店员忙着补货,那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我脱口而出:“这儿简直比鸡飞狗走还热闹!”
值得思考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有次参加创意市集,看到设计师们赶工时的场景:布料满天飞,模型零件滚落,设计师们小跑着互相借工具——这不正是现代版的“鸡飞狗走”?这种跨时代的语境迁移,恰恰说明只要抓住“突发性混乱”这个内核,老成语也能焕发新活力。
下次遇到类似场景,不妨试试换个视角观察。那些看似混乱的时刻,往往藏着生活真实的脉搏跳动。用“鸡飞狗走”来描述,不仅让画面跃然眼前,还能给紧张情境添点幽默调料——毕竟,谁没当过故事里那只扑棱翅膀的“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