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ǐ 齿
  • lù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ǐ yá yú lùn

成语解释: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成语出处:《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随口称誉的话

繁体字形:齒牙余論

英文翻译:win only a verbal praise

齿牙余论的意思

齿:1.牙12.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齿儿。梳齿儿。篦子缺了几个齿儿。3.带齿儿的:齿轮。4.并列;引为同类:齿列。不齿于人类。5.年龄:序齿。齿德俱尊。6.说到;提起:齿及。不足齿数(shǔ)。

牙:1.人和高等动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通称牙齿,也叫齿。2.特指象牙:牙筷。牙章。牙雕。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牙子。4.姓。5.牙子2:牙行。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语评论

齿牙余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同事小张在茶水间随口说了一句“最近公司业绩下滑,可能是管理层决策失误”,结果这句话被传得越来越夸张,最后竟演变成“公司要倒闭了”。这种未经核实的闲话,就是典型的“齿牙余论”——像牙齿缝里残留的食物碎屑一样,看似细小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容易传播“齿牙余论”?或许因为它满足了两个心理需求:一是填补信息空白时的“脑补冲动”,二是分享八卦带来的短暂愉悦感。就像看到半块饼干会想象整盒点心的样子,人们听到只言片语时,总忍不住自己添油加醋。

再来看个职场案例。李姐在部门会议上提议:“我们可以尝试短视频推广。”散会后,这句话被传成“李姐说要裁掉传统广告团队”。这种变形记般的传播过程,正是“齿牙余论”危害的体现——它不仅扭曲原意,还可能破坏团队信任。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也能用在积极场景。比如新手设计师小王怯生生地提出配色方案,前辈鼓励道:“别把我的建议当齿牙余论,你的创意确实有独特之处。”这里用自嘲的方式,既肯定了他人价值,又消解了上下级间的距离感。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齿牙余论”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某个博主随口吐槽的“这家奶茶甜度超标”,可能演变成“该品牌使用有害添加剂”的谣言。这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更要培养“思维过滤网”——就像用牙线清洁齿缝,及时剔除那些不靠谱的碎片信息。

下次听到小道消息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传播者是否带有主观情绪?如果换作是我,会希望自己的话被这样曲解吗?毕竟,语言就像镜子,既能照见事实,也会折射人性的光斑与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