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mèng chū xǐng
成语解释: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突然醒悟
繁体字形:如夢初醒
英文翻译:as if wakening from a dream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梦: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梦见。3.比喻幻想:梦想。4.姓。
初:1.开始的:初夏。初冬。2.开始的一段时间:年初。月初。本学期初。3.第一个:初伏。初旬。初一(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二十一”)。初十(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三十”)。4.第一次;刚开始:初试。初出茅庐。初学乍练。5.最低的(等级):初级。初等。6.原来的:初心。初志。初愿。7.原来的情况:和好如初。8.姓。
醒:1.睡眠状态结束或还没入睡。2.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复常态:酒醉未醒。他醒过来了。3.觉悟:猛醒。醒悟。4.使看得清楚:醒目。
“如梦初醒”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小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报表,突然拍了下脑门说:“我早该想到客户需求变化会影响库存周转!”此时他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就像刚睡醒的人突然看清了房间布局。
为什么这个场景适合用“如梦初醒”?关键在于人物经历了从困惑到顿悟的心理转折。就像有人做了三个月方案总被驳回,某天路过茶水间时听到同事闲聊,突然明白应该从用户体验切入,这种“啊哈时刻”正是成语的最佳注解。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家长会上,王女士听到教育专家说“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抗挫能力”,想起自己每天帮初中儿子整理书包的习惯,顿时惊觉需要改变教养方式。这种认知突破往往发生在积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恍然大悟”有什么区别?细微差别在于时间维度。“恍然大悟”侧重瞬间领悟,而“如梦初醒”常暗含长期蒙昧后的清醒。就像创业者熬过三年亏损期,某天梳理数据时突然看懂商业模式漏洞,这种经历更符合成语的叙事张力。
在当代语境下,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信息过载时代的认知突围。当我们被各种观点包围时,真正重要的洞见往往像破晓时分的晨光,需要经历思维暗夜才能最终显现。保持开放心态和持续思考,或许就是触发这种觉醒的关键按钮。
下次当你看见同事盯着白板突然眼睛发亮,或者朋友聊天时猛地坐直身体,不妨观察他们是否正经历思维层面的“系统升级”。这种从混沌到清明的转变,既是认知跃迁的有趣过程,也是语言魅力在现实中的生动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