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è ér bù shě
成语解释: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鍥而不捨
英文翻译:keep on carving
锲:雕刻:锲而不舍。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舍:[shè]1.房屋:宿舍。校舍。2.舍间:敝舍。寒舍。3.养家畜的圈:猪舍。牛舍。4.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侄。舍弟。5.姓。6.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shě]1.舍弃:四舍五入。舍近求远。2.施舍:舍粥。舍药。
锲而不舍,字面意思是像用刀子刻东西一样持续用力,绝不松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现实生活里,可太有画面感了。比如你邻居王叔,坚持三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揉面团,终于在社区门口开出了排队两小时的网红包子铺。这种持续发力不放弃的劲儿,是不是特别符合锲而不舍的精髓?
有人可能会问:坚持和固执有什么区别?我观察过楼下的快递小哥,他雨天单手扛着冰箱爬六楼,结果扭伤腰在家躺了半个月。后来他买了台带电动爬楼功能的送货推车,现在每天多送30%的包裹。你看,真正的锲而不舍是带着脑子的坚持,不是闭着眼睛往墙上撞。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某科技公司研发团队连续失败178次,却在第179次实验时发现了新型电池材料。项目组长说他们每次失败都会调整三个变量,就像玩魔方时不断试错找规律。这让我想到,持续努力的关键在于保持弹性——就像橡皮筋能拉伸回弹,既坚韧又有适应力。
当代年轻人的坚持方式更有趣。我表妹备战考研时,把手机壁纸换成倒计时数字,每天在朋友圈发学习打卡视频。虽然前两次落榜,但她根据每次考试结果调整复习策略,第三次终于上岸。这种"动态坚持法"证明,锲而不舍不等于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校准方向的持续行动。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马拉松比赛中,专业选手会控制前三十公里的配速。这和锲而不舍的智慧如出一辙——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时,每写完一段就起来做十个深蹲,既保持专注又避免久坐伤身。真正的持久战,需要学会在坚持中给自己留呼吸的间隙。
最后想起个冷知识:竹子用四年时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这和人类的坚持过程何其相似。那些看似停滞的日子,其实都在为突破积蓄能量。当你觉得努力没回报时,或许该提醒自己:地下的根系正在悄悄蔓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