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zhī
  • cháng
  • q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zhī cháng qíng

成语解释: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成语出处: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人之常情

英文翻译:it 's only human

人之常情的意思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成语评论

人之常情”这个词,听起来挺抽象的,但仔细想想,它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生活缝隙里。比如朋友突然说“下次请你吃饭”,结果半年都没动静——这算不算人之常情?说白了,这就是“客套话惯性”。人总想维持表面的和谐,哪怕做不到的事,也习惯性地先答应下来。这种心理就像超市里的试吃品,尝一口不买也不会被指责。

有人会问:“为什么大家明知做不到还要承诺?”其实这和大脑的“即时满足机制”有关。当对方提出请求时,立刻拒绝会产生尴尬,而答应下来能快速缓解当下的压力。就像用创可贴处理伤口,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能避免当场出血。

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同事总把最难的工作推给你,美其名曰“能者多劳”。这背后藏着“责任转移”的人之常情。心理学上有个“最小阻力原则”,人们会本能选择对自己最轻松的路径。这时候与其生气,不如把“能者多劳”接半句:“多劳是不是也该多得?”用幽默化解被动局面。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地铁里有人晕倒,围观的人往往先拍照而不是施救。这算冷漠吗?其实这是“群体性责任分散”在作祟。当周围人越多,个体越容易产生“总会有人出手”的侥幸心理。这时候如果明确指定某个人:“穿蓝衣服的先生,麻烦帮忙叫救护车”,往往能打破僵局。

说到借钱这事,有个朋友的经验值得分享。他借钱时总会说:“这钱可能明年才能还,你要是为难千万别借。”结果反而更容易借到钱。这种“预期管理”技巧,恰好利用了人之常情中的“风险厌恶心理”——提前降低对方期待值,实际结果超出预期时反而会产生正向反馈。

最后想起菜市场里常见的场景:大妈砍价时说“隔壁摊位更便宜”,摊主立马妥协。这种博弈背后是“比较心理”在驱动。人们做决定时往往需要参照物,就像黑暗中看到萤火虫的光,即便微弱也能指明方向。理解这些藏在日常琐事里的人性逻辑,或许能让我们活得更加通透自在。

人之常情的造句

  1. 造句 面对烦恼,人之常情。但是,仅仅只是面对烦恼而不去解决,是不足的,这样的人生也太被动了吧!我们应该反客为主,做到不怕烦恼,挑战烦恼。
  2. 造句 欲,人之常情,但须有度;若贪婪,终会自我毁灭。
  3. 造句 犯错乃人之常情,而惮改亦是人之常情!
  4. 造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男女之恋、人之常情。
  5. 造句 恋爱是人之常情,放纵也是人之常情。普劳图斯 
  6. 造句 朋友从远方来,招待一顿便饭,略尽地主之谊,也是人之常情。
  7. 造句 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
  8. 造句 想过好日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9. 造句 不平则鸣,这是人之常情。小罗受了委屈,发几句牢骚,完全可以理解。
  10. 造句 寸草春晖,人之常情,所以除非不得已,哪有为人子女忍弃父母于不顾的?